✔ 最佳答案
漢語指的是漢族語言,也不是廣東話,更不是普通話,普通話也僅是在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通過定義後,才開始逐漸流行的。
其實,古代的中國在不同的時期均有不同的變化,且不同地區的方言也是有區別的。根據專家的論証,中國中原一帶在唐代以前(包括唐代)所用的語言大致採用類似廣東話的“雅言”,及比較接近閩南語的古漢語。
關於中國古代的語言,建議閱讀【閩南語的淵源】一文,作者:梁烱輝
網址︰
http://sinology.info/new_page_1.htm
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3世紀時北方的口語音,而「泉州語」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王審知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語」的基礎。
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彙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現在閩南語的詞語,有很多屬於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例如閩南俗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中的「膋」 就是那個時代的語言。(《詩經•小雅•信南山》有:「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北方人、官話語區稱為「鍋」,粵語和客家話稱「鑊」,閩語稱為「鼎」。閩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203-206。
其次,如「衫褲」「人客」「趁錢」「眠床」「精肉」「滾水」等等都是唐宋以來 (中古漢語時代) 的用詞。[衫褲、人客、滾水,也見於粵語]
閩南語一些構詞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反,但是和古漢語相同,例如「鴨母」「風颱」「人客」「親堂」「骹手」等。
由於閩南語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唐、宋時從中國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兩者的發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詞,閩南語唸「s-ki」,日語唸セカイ「sekai」,聽起來完全相同。又例如:「獨身」一詞,北京語音發音為「Du Sun」,而閩南語音則發音 「Dok Sin」,和日本音讀的「Dok Sin」幾乎一樣。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日本的漢字語音和閩南語音系出於同源的唐音,看韓劇,也發現有很多語音和閩南語音有些接近,相信韓國語音也吸收了不少唐音。
至於粵語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异幷不明顯。所以粵語中也保留了很多古音,例如「世界」一詞,粵語唸「sai3 gaai3」,「獨身」一詞,粵語唸「duk6 san1」,和閩南語音也很接近。
由於到晋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7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爲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爲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粵語。
可詳閱【粵語形成于古廣信】一文
網址︰
http://chinareviewagency.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374&secid=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