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看不明白以下一段文字,現求教各位高人。

2008-03-21 8:22 pm
知人焉廋哉之義,然後知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之義。知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之義,然後知人焉廋哉之義。孔子所云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者,詳言之也。孟子所云人焉廋哉者,略言之也。孔子之所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即孟子之所謂人焉廋哉也。孟子之所謂人焉廋哉,即孔子之所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也。

謝謝!

回答 (1)

2008-03-21 11:40 pm
✔ 最佳答案
本人資歷不夠閣下深,論高見實在沒有,詘見有如以下:
首先想談談「人焉廋哉」及「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的出處及意思:
所謂「廋」,是指隱匿/隱藏之意;「人焉廋哉」就是人又怎能有所掩蓋隱藏呢?
而這裡所要隱藏的東西,就是指人的善惡本性。
孔子及孟子分別曾對如何「知人善惡」提出意見:
孔子之見見於《論語為政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認為觀察人的善惡有三種方法:
(1)「視其所以。」以,何晏集解作用字講。「視其所以」即「即日所行用之事。」視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這是從近處看。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
(2)「觀其所由。」集解:「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這也可以說,從遠處看此人如何辦事。亦即由過去的特別事跡,了解此人為什麼有當前的言行。
(3)「察其所安。」安,謂意氣歸向之也。就前述所視所觀之事而言,詳察其辦完事情之後,他的表情如何,是否安於現在的狀態,以明其本意。
而孔子記在《論語為政篇》之言,就是「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的出處。
而孟子又提出他知人的方式,這記於《孟子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提出觀察一個人的方式,就是觀察他的眼神,眼神沒有辦法遮掩他的惡念。存心正直善良,眼神就明亮;存心邪惡,眼神就混濁不明。所以只要聽他所說的話,再看看他的眼神,就能知其為人如何。

而孟子記在《孟子離婁章句上》之言,就是「人焉廋哉」一句的出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孔子與孟子對知人所表達的意見不同,但有人認為他們之言論在本義上相同,「觀其外,知其內」,又道孟子乃取孔子言中之精要,續之為說而成自家言論。

故有人就作了樓主所引這篇文章戲弄一番,現特表達如下:


若知道孟子「人焉廋哉」之義,然後就可知道孔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之義。若知道孔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之義,然後就可知道孟子「人焉廋哉」之義。

孔子所說的「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其實只不過是詳細的解釋也。孟子所說的「人焉廋哉」,其實是縮略孔子之言而得的解釋也。

孔子之所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根本就是孟子之所謂「人焉廋哉也」。孟子之所謂「人焉廋哉」,即孔子之所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也。」

此人寫了百多字,但來來去去其實是想諷刺孔孟之言根本同出一轍,乃胡鬧之作。據稱此人還有續話:

“夫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虽曰不同,而其所以为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未始不同。”

這裡把孔孟之言重疊成三句,即“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又說“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都是一樣,那就更加胡鬧!!!

以上所記所知,請見於南宋洪邁的《容齋四筆》當中。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301/01rzsib/007.htm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9: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1000051KK009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