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點解「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中一定要羅馬?
A:其實有關於羅馬的諺語並不只這一句(這些不是廣東話,而是西方諺語),如以下數句:
(1)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意思是想做好一件事,可不能求快。
(2)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原意是指任何一條道路均能通至羅馬,後比喻即使是不同的途徑,但達到同樣的效果。
(3)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在羅馬城內,做羅馬人所做的):原意是指若在羅馬時,應該跟隨羅馬人所做的。後比喻入鄉隨俗的意思。
(4)To fiddle while Rome burns(羅馬大火時彈琴作樂):
據說,羅馬暴君尼祿 (Nero) 曾經縱火焚城,一邊觀火一邊彈小提琴 (fiddle) 。現在這句話常用來說不理民間災難的官員。
從以上可見,諺語中其實普遍使用羅馬;而不用巴黎、希臘等,其實乃因為舊時代羅馬在歐洲地區影響力深之故,羅馬曾是歐洲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都市。
要說羅馬,確實它曾在歐洲史上留下過千年的影響力。自羅馬人建此城後,這裡一直是歐洲政治上的活躍地區。
公元前二世紀左右,以羅馬城為國都,羅馬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羅馬人擊敗控制地中海入口、來自北非的強國迦太基。又進而擊敗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及希臘;並將領域擴充至西亞地區。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的世紀帝國。
此後羅馬、以至整個羅馬帝國,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制度上均可說是完善發展。羅馬有最優秀的建設,如歐洲中最完整的城市道路網。羅馬在最強盛時,曾建有372條大型道路,總長度超過5萬多羅馬哩,遠達英格蘭、威爾斯、埃及和小亞細亞等地,方便貿易,運輸及軍隊調動。羅馬貿易之蓬勃,及軍事之強盛,也拜此所致。這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諺語之源。
此外羅馬人亦精於修築橋樑,羅馬市至今尚有多座年齡超過2000年的橋樑。羅馬已經有了一整套有效的給水和排水系統,和有效運作的城市消防和員警系統等。這些建設都可算當時的創舉,亦影響到後世歐洲各國的發展。繼承了舊羅馬及古希臘的文化,在學術研究發展方面也是健步如飛,如自然科學、哲學、建築、文學、法學等。羅馬在數百年間已增長成歐洲最強大國家,整個地中海沿岸、遠至不列顛(今英國)地區均已成為羅馬帝國的附屬。因此羅馬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如以下所示: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c/Roman_Empire_under_Hadrian-zh-classical.png/800px-Roman_Empire_under_Hadrian-zh-classical.p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Roman_Empire_map.svg
羅馬在宗教、政治領域上均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當古羅馬帝國沒落後,由日耳曼人所建成的法蘭克王國(即現法國前身)統治羅馬;而當時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君王矮子丕平就把羅馬獻給當時的教宗。從此就出現了教宗國,就是現今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
古時的教皇除宗教層面外,在政治層面上也相當具有影響力。例如法蘭克王國皇帝查理(矮子丕平之子),就在羅馬城內接受教皇利奧三世的加冕,繼承為『羅馬人的皇帝』。他開創了聞名後世的查理曼帝國,佔領了相當於今法國、瑞士、荷蘭、西班牙、比利時、奧地利、德國、意大利等的地方。查理,即我們現今所稱的『查理曼大帝』,建設了另一個統治歐洲多地的強大國家。又如後來的十字軍東征,想從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也是由羅馬教皇烏爾巴諾二世所發起的。
由歷史所見,曾為歐洲史上最強的古羅馬帝國及查理曼帝國,乃至影響全球基督教徒的教宗國梵蒂岡,均是從羅馬此地方地步及發展。因此羅馬對於歐洲人來說,可算是深入民心,甚至融入民間俗語中。
至於“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此句最早見於文獻當中,是在1190年的法國文學“Li Proverbe au Vilain”當中。三世紀後才出現英文版本的翻譯,見於Richard Taverner所翻譯的“Erasmus' Adages”(1545),全句是“Rome was not buylt in one day”。 一年後又出現在John Heywood所寫的“A Dialogue Conteinyng the Nomber in Effect of all the Prouerbes in the Englishe Tongue”(1546) ,全句是“Rome was not bylt on a daie (quoth he) & yet stood Tyll it was fynys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