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資料(急!!!)

2008-03-19 5:54 am
1.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越少越好,大約一、兩段!!

2. 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作品(名稱 + dl首歌的地方)

回答 (4)

2008-03-19 6:09 am
✔ 最佳答案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Peter Ilyitch,1840-1893)是俄國最有名的作曲家,從小就對音樂很有興趣 ,喜愛學鋼琴和作曲,但卻遭他的父親反對,被送到法學院唸書,希望他做個律師。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後,在法院工作,但他並沒有忘記他的理想。1863年,二十二歲的柴可夫斯基下定決心辭去司法部工作,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選修音樂課程。
柴可夫斯基憂鬱孤獨的性格,導致他的音樂時常帶有悲觀的色彩,故有「悲愴音樂家」的稱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線條流暢而多變,加上他對樂器的運用有超凡的觸覺, 使他的作品能更鮮明地刻劃出他要表現的角色或想表達感情。
代表作品一覽

交響曲

《g小調第一交響曲》(1866年)──第一號交響曲是受到俄羅斯冬季景象啟發寫成,所以又名「冬之夢」,雖然柴科夫斯基自認有點瑕疵,但它無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時期的夢與情懷。
《c小調第二交響曲》(1872年)
《D大調第三交響曲》(1875年)
《f小調第四交響曲》(1878年)
《e小調第五交響曲》(1888年)
《b小調第六交響曲》(1893年)——這部交響曲又稱為《悲愴》,音樂具有憂鬱的抒情性,可以說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完成於他逝世前兩個月,並完整的體現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學觀。
《曼弗雷德交響曲》

芭蕾舞劇

《天鵝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鉗》(1892年)

歌劇

葉甫蓋尼奧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樂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4年)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樂小夜曲》(1880年)
《義大利隨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1888年)
2016-01-16 2:28 pm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語: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樂派特徵,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於莫斯科去世。



柴可夫斯基憂鬱孤獨的性格,導致他的音樂時常帶有悲觀的色彩,故有「悲愴音樂家」的稱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線條流暢而多變,加上他對樂器的運用有超凡的觸覺, 使他的作品能更鮮明地刻劃出他要表現的角色或想表達感情。
代表作品一覽

交響曲

《g小調第一交響曲》(1866年)──第一號交響曲是受到俄羅斯冬季景象啟發寫成,所以又名「冬之夢」,雖然柴科夫斯基自認有點瑕疵,但它無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時期的夢與情懷。
《c小調第二交響曲》(1872年)
《D大調第三交響曲》(1875年)
《f小調第四交響曲》(1878年)
《e小調第五交響曲》(1888年)
《b小調第六交響曲》(1893年)——這部交響曲又稱為《悲愴》,音樂具有憂鬱的抒情性,可以說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完成於他逝世前兩個月,並完整的體現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學觀。
《曼弗雷德交響曲》

芭蕾舞劇

《天鵝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鉗》(1892年)

歌劇

葉甫蓋尼奧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樂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4年)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樂小夜曲》(1880年)
《義大利隨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1888年)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B4%E5%8F%AF%E5%A4%AB%E6%96%AF%E5%9F%BA
2008-03-21 5:49 am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 年 5 月 7 日生於俄國沃金斯克,位於現今烏特模脫自治共和國的境內,是一個金屬工業城。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礦場檢查員,母親則具有法國血統,祖先於十六世紀時遷居到俄國。
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喜歡音樂,歌聲也甜美,因此柴可夫斯基自幼顯露出對音樂的偏好。從四歲開始自行在家中的鋼琴上彈奏,到六歲時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初步彈奏技巧。八歲時由於父親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聖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於是進入當地的學校就讀,開始接受正式的鋼琴教育,不過隔年因為父親的工作異動,他的鋼琴課程也隨之中斷。
雖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樂天份,但並不認為其有成為專業音樂家的條件,為了他日後生活著想,於是要求他選讀法律。因此柴可夫斯基十歲時就與兄長一起離家前往聖彼得堡進入一家法律預備學校就讀。
在學期間柴可夫斯基對音樂並未忘情,有空時就嚐試作曲,1855 年起還跟隨一位德國籍老師昆德林格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1859 年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隨後便進入司法院擔任事務員,由於柴可夫斯基對於法律工作並沒興趣,而追求音樂發展的慾望卻與日俱增,所以在 1861 年說服父親,同意讓他在工作之餘進入大鋼琴家安東 . 魯賓斯坦設立的音樂教室,隨薩林巴學作曲。
1862 年安東 . 魯賓斯坦音樂教室昇格為聖彼得堡音樂院,柴可夫斯基於是辭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為音樂院學生。柴可夫斯基在作曲方面進步很快,這一段時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樂及室內樂小品的習作
1865 年自音樂院畢業,畢業作品是一部以席勒;歡樂頌 為題材而寫的清唱劇,得到了銀牌獎。柴可夫斯基的畢業作品獲得了尼古萊 . 魯賓斯坦《安東 . 魯賓斯坦胞弟》賞識,並被延請至尼古萊請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樂教室擔任和聲學老師。
1866 年尼古萊 . 魯賓斯坦的音樂教室改制成莫斯科音樂院,與其兄所創設的聖彼得堡音樂院共同成為俄國最富盛名的音樂學府。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院教書的待遇不高,但卻有較充足的時間作曲,因此在到任的第一年內,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 冬之夢 ",只是首演時觀眾反應冷淡,而且在這首曲子的創作過程中,柴可夫斯基因工作過度而導致精神方面受到一些損傷。
1868 年,柴可夫斯基開始與俄國國民樂派五人組的成員交往,1869 年他接受該組領導人巴拉基列夫建議,寫了著名的管弦樂幻想序曲 " 羅蜜歐與茱麗葉 " 。而此同時,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也與俄國國民樂派逐漸遠離,俄國國民樂派主張採用俄國民族素材寫作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風格則較傾向於西歐作曲家的樂風,不過這兩種不同的作曲方向後來均成為十九世紀後半葉俄國樂壇的兩大潮流。
1869 年柴可夫斯基經歷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事件,愛上了女歌手黛西莉 . 雅爾托,兩人並曾發展出一段戀情,可是個性內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開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後來黛西莉另覓戀情。雖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挫,不過作曲上卻有了斬獲,他初期的一些傑作如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號交響曲以及交響幻想曲暴風雨等陸續問市。

1874 年柴可夫斯基譜出了最著名的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完成之初曾遭尼古萊 . 魯賓斯坦惡劣批評,但當畢羅於 1875 年將它帶往美國首演後,立刻獲得了非凡的成功,至今這首協奏曲也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愛的曲子之一。

1875 年至 1880 年間,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號交響曲、芭蕾音樂天鵝湖、鋼琴曲集四季、交響幻想曲黎米尼的富蘭契斯卡、斯拉夫進行曲、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歌劇尤金 . 奧涅金等傑作。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國樂壇的份量大為提昇,也使他成為國際注目的俄國作曲家。
1887 年年底至隔年間柴可夫斯基到歐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萊比錫、柏林、漢堡、布拉格、巴黎、倫敦等地巡迴指揮自己的作品並獲得廣大迴響,此行並會見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 . 史特勞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
回國後柴可夫斯基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並於該年夏天完成。之後到布拉格指揮 ; 尤金 . 奧涅金 演出,返國後於 1889 年作出芭蕾音樂--- 睡美人。



1891 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訪問,並在紐約、華盛頓、巴爾的摩、波士頓及費城等地指揮自己的作品。1892 年 3 月完成芭蕾音樂; 胡桃鉗 ; ,1893 年完成六號悲創交響曲,於1893 年 10 月 28 日由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然而首演時觀眾反應並不熱烈。

1893 年 11 月 6 日柴可夫斯基因霍亂去世,享年 53 歲。
2008-03-19 6:07 am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柴可夫斯基)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佈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目錄 [隱藏]
1 早年生活
2 音樂生涯
3 個人生活
3.1 一場災難性的婚姻
3.2 一個及時的女恩人
4 去世
5 代表作品一覽
5.1 交響曲
5.2 芭蕾舞劇
5.3 歌劇
5.4 管弦樂作品
6 外部連結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18000051KK032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