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D春秋戰國時代人物介紹我

2008-03-17 10:56 pm
比D春秋戰國時代人物介紹我!
最少3個或全部(全部者立刻成最佳解答者)!
請詳細!
更新1:

leowin_ching有幾會!

更新2:

題外話: ←恩之棉花糖小屋管理員™~小恩ЩΌh你的真名?或比你的班別學號!

回答 (6)

2008-03-20 2:33 am
✔ 最佳答案
題外話:
你係咪陳梓賢?(HKUGAPS)
齊桓公:

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3]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孔子:

(前552年10月3日/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墨子: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內[1]。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2008-03-19 18:34:45 補充:
春秋時期的名人




扁鵲

管仲

晏嬰

孔丘

老聃






春秋:春秋五霸


一說:齊桓公 | 晉文公 | 宋襄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另說:齊桓公 | 晉文公 | 楚莊王 | 吳王闔閭 | 越王勾踐

2008-03-19 18:36:23 補充:
簡介:
扁鵲,原姓秦,名越人[1],傳說中中國戰國時齊國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2008-03-19 18:36:27 補充:
扁鵲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因而結識了神仙長桑君,與其結交,得到可以肉眼透視人體的神奇功能,成了被人認為是起死回生的神醫[2],其後開始往各國行醫。
他首先在虢國行醫,正巧遇上虢國國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並提供解決之法,他認為太子只不過是患了熱氣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溫暖,聽聽他的耳朵是否有聲響,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擴張,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國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醫術就不脛而走

2008-03-19 18:36:42 補充:
他後來到了齊國,遇上了齊桓公,齊桓公認為扁鵲的赫赫有名只不過純粹是神化誇張,於是對於他十分傲慢無禮。扁鵲一見到齊桓公,就對他說他有一個小病,只要立刻服藥就可以治好,齊桓公認為他只不過在嚇唬他,故此沒有理會。當扁鵲第二次建議要為他治病時,齊桓公也置之不理。當第三次扁鵲見到齊桓公時,齊桓公發覺自己的身體果然像扁鵲所說一樣,病徵散發出面,極為嚴重,他這才向扁鵲請教,可是扁鵲說由於齊桓公對於他的勸告置之不理,現在已經沒能救了。過了不久,齊桓公果然死了。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語。
後來扁鵲到了秦國,由於太醫令李醯妒忌扁鵲的醫術,於是設計害死了扁鵲。
相傳《難經》為扁鵲所著。

2008-03-19 18:36:50 補充: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並認爲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2008-03-19 18:37:08 補充:
晏嬰(?-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2008-03-19 18:37:47 補充: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2008-03-19 18:37:54 補充: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鈎,齊桓公裝死,騙過了管仲。後來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庄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2008-03-19 18:37:57 補充: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孔子曾言:「為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司馬光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2008-03-19 18:38:54 補充: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希望你係HKUGAPS同我可以幫到你啦!>_<★

2008-03-20 09:46:10 補充:
我係HKUGAPS 5A(26)黃曉恩~
2008-03-28 12:43 am
題外話:
ME TOO (HKUGAPS) 5B(?)
2008-03-26 11:13 pm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參考: zzzzzzzzz
2008-03-22 7:40 pm
我想講, 有研伸就不用做!
建議上Wikipedia:
伍子胥
孫臏
齊威王
參考: 我係XX灝
2008-03-17 11:30 pm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

勾踐(又寫作句踐;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踐劍」裡寫為鳩淺[1];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2]),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的越國君主。有關他的先世,有說「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說「先世無所考」,也有說他是「祝融之後」並且是楚國的羋姓,眾說紛紜。[3]父親則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詳,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伍子胥(前526年-前484年)(胥,Xū,粵音:須)名員(員,yún,粵音:雲),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袓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後代於楚國亦有名聲,其兒子為伍封。古書《春秋》與《孫子兵法》均有記載他的事蹟。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2]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3]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孔子(前552年10月3日/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2008-03-17 15:32:15 補充: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三家滅智(前45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1]。

2008-03-17 15:36:33 補充: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周平王
周惠王
鄭莊公
周幽王

2008-03-17 15:37:17 補充:
管仲(約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2008-03-17 15:37:30 補充:
鮑叔牙(?—前644年),生年不詳,春秋時代齊國大夫,亦稱「鮑叔」、「鮑子」,管仲的好朋友。相傳為夏禹姒姓之後,是杞國公子鮑敬叔之子。鮑敬叔曾在齊國當官,采邑於鮑(今山東丙城縣、歷城鮑山一帶),故為鮑氏。早期管仲貧困,鮑叔牙時常接濟他。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姜小白。齊國內亂,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國繼承君位之後,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車運送回國。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上了宰相,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2008-03-17 15:38:18 補充: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2008-03-17 15:39:15 補充:
孫武(約公元前535年 -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

2008-03-17 15:39:51 補充: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2008-03-17 15:40:28 補充:
墨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內[1]。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2008-03-17 15:41:48 補充:
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號穆。

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參考: 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
2008-03-17 11:09 pm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傳說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不僅有地千里,也發展出可與中原比擬的高度文化。公元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陞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公元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其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後來的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公元前606年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公元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公元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進入戰國時代,主要的六大強國皆曾進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經改革,唯有楚國故步自封未曾稍加變法。公元前400年,自晉分家的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當時在位的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至楚威王時代,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吳、越、巴、蜀,興盛一時。然而至楚懷王繼位以前,楚國失去對巴蜀兩地的控制,復中衰的跡象。楚懷王故而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楚懷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欲興兵奪回楚王的楚國軍隊又為秦將白起擊敗,被迫東遷至壽春,楚國國勢也因此在楚懷王後期迅速衰弱。楚考烈王死後,太后李嫣嫣執政,國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失利。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滅楚。

但楚人認為當年楚懷王死得太冤枉,國家亦無罪,所以對秦國懷有切齒之恨,所以後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項羽、劉邦果然滅秦。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釐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兼採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說之長,集法家思
參考: cat cat forum


收錄日期: 2021-04-23 14:46: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17000051KK013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