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內容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於中央政權的侯國。
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採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著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將諸侯封底在其死後分封各子,有效削弱了地方勢力。而削藩是要確立王權的穩固以不授其他力量的影響 。
1.削藩:削奪藩王封地。削藩是封建時代皇帝為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實施的政策。
2.藩:保衛。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3.削:慢慢來,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一點點把他的勢力切小。晁錯曾說過: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早一點實施,想造反的諸侯國還未準備好,造成的的影響會小些。實施削藩政策晚了,造反諸侯國勢力壯大了,造反的禍害相反的會更大。
4.削藩引起戰爭
1.漢朝:漢景帝納晁錯之言削藩,引發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即將諸侯封底在其死後分封各子,有效削弱了地方勢力。
2.晉:西晉削藩引起王八之亂。
3.明朝:「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因不滿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亂。戰爭歷時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軍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4.清朝:清初封明朝三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三藩,屏衛西南、華南以及東南地區。至康熙朝,三藩勢力漸大,隱隱有割據之意。康熙帝決意削藩,三藩由此反,以吳三桂為首打出「復明」旗號。歷年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