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生平(10marks)

2008-03-14 12:34 am
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的生平

回答 (3)

2008-03-14 1:10 am
✔ 最佳答案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詩人,以忠烈名傳後世。





生平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寶佑四年,其年有二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參加殿試時,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不意被伯顏拘留,押解北方。後於鎮江脫險。力圖恢復,轉戰東南。但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投降,文天祥為此屢遭猜疑戒備,不得不顛沛流離至溫州。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畫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在五坡嶺兵敗被俘。張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元世祖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次日於菜市口執行死刑,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死。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行刑之際,「俄有詔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地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唱。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



而香港新界新田區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因源自江西吉安,被稱為文天祥的後人,而這些文族人士,在新田附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1]





民族英雄還是愛國英雄

近年中國歷史教學改革,將文天祥、岳飛等過去所說的「民族英雄」改為「愛國英雄」,這一事件引起廣泛爭議。結合「四分法」一說淡出中學歷史教科書,被一些民族主義者所批評。



另外在台灣,文天祥迄今仍於教科書中視作民族英雄。甚至1950年代,花蓮縣中央橫貫公路地名「塔比多」改稱天祥。附近溫泉則取其號改稱文山溫泉。花蓮縣秀林鄉天祥路與臺北市中山區亦有道路以天祥為名。

文天祥公園

文天祥公園是紀念精忠報國的文天祥,而文天祥乃元朗新田文氏的祖先,族人為了紀念祖先英烈的事跡,興建了六米高的銅像屹立於公園的最高處,令人肅然起敬,銅像後有一幅雕工極之精美的大石碑,栩栩如生地把文天祥的一生紀錄下來,石碑盡頭還刻上文天祥被關在蒙古監牢其間所寫的《正氣歌》,其英勇、氣節和愛國精神更震撼每一位遊人的心靈。
2008-03-14 12:45 am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文天祥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為南宋詩人、將領,以忠烈名傳後世。其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因而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寶佑四年,其年有二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參加殿試時,帝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得意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左丞相(右相是長江防衛使賴旦臣,督導襄陽作戰),赴元營談判,不意被伯顏拘留,押解北方。後於鎮江脫險。力圖恢復,轉戰東南。但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投降,文天祥為此屢遭猜疑戒備,不得不顛沛流離至溫州。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畫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曾經發生文天祥幾乎快被元軍逮捕時,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護文天祥逃去,後人即以《三山國王廟》祀拜這三座山神保護忠義;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嶺坡造午飯時炊煙引來元軍發現兵敗被俘。張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元世祖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允給文「原相位復職,甚可代忽必烈統治中國」最優惠條件招降。文天祥堅貞不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次日執行死刑,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死。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行刑之際,“俄有詔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眾喇嘛喇叭嗚嗚吹起,忽必烈猛站起來,惋惜文殉儒教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唱。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

而香港新界新田及大埔泰亨鄉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
2008-03-14 12:45 am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文天祥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為南宋詩人、將領,以忠烈名傳後世。其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因而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生平: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寶佑四年,其年有二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參加殿試時,帝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得意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左丞相(右相是長江防衛使賴旦臣,督導襄陽作戰),赴元營談判,不意被伯顏拘留,押解北方。後於鎮江脫險。力圖恢復,轉戰東南。但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投降,文天祥為此屢遭猜疑戒備,不得不顛沛流離至溫州。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畫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曾經發生文天祥幾乎快被元軍逮捕時,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護文天祥逃去,後人即以《三山國王廟》祀拜這三座山神保護忠義;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嶺坡造午飯時炊煙引來元軍發現兵敗被俘。張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元世祖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允給文「原相位復職,甚可代忽必烈統治中國」最優惠條件招降。文天祥堅貞不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次日執行死刑,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死。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行刑之際,“俄有詔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眾喇嘛喇叭嗚嗚吹起,忽必烈猛站起來,惋惜文殉儒教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唱。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


而香港新界新田及大埔泰亨鄉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28: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13000051KK016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