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伊波拉病毒?不要給圖片!

2008-03-13 8:49 pm
I want to know 什麼是伊波拉病毒?不要給圖片!
更新1:

ok,I不告you,thanks

回答 (3)

2008-03-13 9:12 pm
✔ 最佳答案
伊波拉病毒 (Ebolavirus)

目: 單股負鏈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

科: 纖維病毒科 (Filoviridae)

屬: 伊波拉病毒屬 (Ebolavirus)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出現「伊波拉出血熱」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



伊波拉病毒的名稱出自非洲中部的伊波拉河。這種病毒在伊波拉河附近首次爆發。在這次爆發中,共有602個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爾 284 人感染,有 151 人死亡;蘇丹 284 人感染,151 人死亡。



伊波拉共有4種亞型。兩種分別命名為 EBO-Z (Ebola-Zaire,伊波拉-扎伊爾型) 和 EBO-S (Ebola-Sudan,伊波拉-蘇丹型) 在 1976 年被確認。相對於扎伊爾型的90%的死亡率,在蘇丹爆發的亞型的死亡率較低,約為50%。另外,象牙海岸亦發現變種,稱為象牙海岸型 (Ebola - Ivory Coast)。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從菲律賓進口到美國維珍尼亞州賴斯頓 (Reston) 的猴子中發現。這種病毒被命名為 Ebola-Reston。



伊波拉病毒是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體液如血液、分泌物、精液等而傳播的。



伊波拉病毒會攻擊肝臟、網狀內皮組織和微絲血管,引致血管內的液體和血漿蛋白質流出。有些病人會發生血管內凝血,繼而喪失正常的血液凝固能力,開始出血、休克。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失去功能及衰竭。



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徵狀是急性高燒、肌肉痛和頭痛、呼吸出現問題、嚴重出血、肝受損、腎衰竭、多種器官功能失調而引發的嚴重休克等、咽頭炎、嘔吐、食慾減少、腹瀉與斑點狀丘疹。



伊波拉病毒的潛伏期約為 2-21 天不等,平均為 7-14 天。即使病人痊癒後7週仍可透過性接觸來傳播疾病。約在第76天後病毒在患者體內消失,不再具有傳染能力。



直至目前大約 1,500 宗確診病例中,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死亡率高達 2/3 (66.7%)。



目前沒有有效的特效療法,也沒有伊波拉病毒的疫苗。

2008-03-13 13:14:00 補充: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90103236
請不要告我
2008-03-13 9:15 pm
伊波拉病毒詳情如下:
(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為嚴重急性病毒性疾病,病症為突然出現高燒、不適、肌肉痛與頭痛,接著出現咽喉痛、嘔吐、腹瀉、與斑點狀丘疹與特異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診斷發現淋巴球減少,嚴重血小板減少,轉氨酵素上升(AST>ALT)。馬堡出血熱在1967年的實驗室感染事件致死率(case-fatality rate)約為25%;在1998-2000年剛果爆發疫情所造成的死亡率超過80%;2005年安哥拉爆發的疫情死亡率高達88%。而伊波拉病毒感染致死率從50%至90%。2004年於蘇丹發生之疫情其死亡率僅約25%。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病毒直徑約80 nm,790 nm長(馬堡病毒)或970 nm(伊波拉病毒),是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的成員。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 μm。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之抗原性是有所不同,而來自薩伊、象牙海岸與蘇丹之不同伊波拉病毒株,其抗原與生物特性亦有所區隔。第四種伊波拉病毒株:Ebola-Reston,可造成非人類之靈長類致死之出血性疾病,偶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三)發生情形(Occurrence)

1、馬堡病毒
於1967年,德國馬堡地區共有31人暴露於來自烏干達非洲綠猴而受到感染,其中有7人死亡;1975年南非出現3件死亡病例,其中指標病例是肇始於辛巴威地區;1980年肯亞出現2件確認感染病例,1例死亡;1982年辛巴威有1例;1987年肯亞出現1例死亡病例;1998-2000年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有至少有12例確定病例(145例疑似病例);2005年(至7月止)安哥拉計有374例。

2、伊波拉病毒
於1976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西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薩伊同時出現,有600多個個案發生於鄉村之醫院與村落內。死亡率各為55%及70%。第二次爆發流行是在1979年發生於蘇丹的同一地區。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與黑猩猩發現另一型別之病毒株。1994之後在加彭、烏干達、剛果等地,陸續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發。其中以1995年在剛果之Kitwit的流行規模較大。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連,則並非十分清楚。此外,2004年在俄羅斯及美國曾分別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2005年4月剛果再度發生疫情。

3、與伊波拉病毒有關之線病毒(Ebola-Reston)
美國於1989年與1990年,義大利於1992年從菲律賓進口Cynomolgus猴子,皆發現與伊波拉病毒有關之線病毒。許多受感染之猴子皆死亡,5位動物工作者幾乎每天皆須與這些猴子接觸,其中有4位出現特異性之抗體,但並無發燒或其他病徵出現。

(四)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對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而得;病原體具有介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的可能性,但尚未有案例報告。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幾乎所有從被污染的針筒、針頭而感染的病人,皆已死亡。病人痊癒後7週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疾病。根據現有證據和其他類似病毒的特性,研究人員相信病毒是人畜共通(動物來源),並且一直存在非洲大陸當地的某種動物宿主。

(五)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馬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疾病均為2~21天。

(六)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本病潛伏期不具傳染力,但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若接觸的為疾病末期的病患 (如出現嘔吐、腹瀉、出血)或無任何防護而接觸到死者,被感染的危險性最高。伊波拉病毒在病徵出現後之第61天,仍可自精液中檢出病毒,但第76天則無法檢出。

(七) 預防保健
預防方法: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3個月內患者應禁止性行為;或患者精液中無病毒後,始得進行性行為。

(八) 治療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發病6天內自靜脈注射Ribavirin(Virazole),開始時之劑量為30 mg/kg,接著改以15 mg/kg之劑量每6小時一次,連續4天,最後以8 mg/kg之劑量每8小時一次,連續6天。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15: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13000051KK009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