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陸遜世出江東大族,年少時跟隨其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後九江軍閥袁術謀攻陸康,康遣陸遜及其親族返回吳郡以避戰禍。
陸遜年21歲時投入孫權旗下,當時吳郡、會稽郡、丹楊郡多有山越盜賊潛匿,陸遜建議孫權曰:「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陸遜多次領兵征討山越,多有斬獲。將其中強者補充兵員,羸弱者充實戶籍,並於征討中得精卒數萬人,有效抒解當時吳國人口不足的問題。
初露鋒芒
後關羽討魏將曹仁於樊城,留兵將守備公安、南郡。吳都督呂蒙意欲用計偷襲荊州,便上詣稱病。陸遜前往見之。謂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關羽憑藉其驍勇,目中無人。立了大功便驕矜自大,他只專注於北進,未對我國有所戒心,聽聞將軍稱病,必定更削除對我軍的防備,之後出其不意攻之,便可擒拿關羽。)後孫權遣使持檄召呂蒙還建業,呂蒙便推薦以「意思深長,才堪負重」、但「未有遠名」的陸遜以代其位,權便拜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並與呂蒙悄圖密計。
陸遜於陸口到任後,便寫信向關羽示弱,使其對吳失去戒心,關羽也不疑有它,更削減荊州守軍北上,薄弱了荊州的守備。孫權乃潛軍偷襲,使陸遜與呂蒙為前部,立即攻克了公安、南郡。陸遜由支路進軍,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領宜都太守。時荊州士人初降服,仕路不通,陸遜便上疏曰:「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權敬納其言。此一舉措成功拉攏部分荊州人士的歸附,攏絡了荊州人心,這也間接造成日後劉備征吳時難以成功策動荊州各勢力響應蜀軍的原因之一。孫權後封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夷陵揚名
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報關羽被殺之仇,親率大軍攻吳。孫權遣使求和不成,一方面向魏國稱臣,願意修好,以避免魏國趁機偷襲。又採納大臣闞澤之進言,命陸遜為大都督督軍應戰。
次年二月,蜀漢大軍進軍至夷陵`秭歸一帶(今湖北宜昌),連營數百里,並得武陵五谿蠻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漢軍頻繁挑戰,吳軍手下將領皆亟欲出戰,但陸遜堅守不出,陸遜深知漢軍銳氣正盛,同時長江三峽地段陸路崎嶇、水路驚險,又是下游作戰,地形對東吳的防禦和後勤供應較為不利,於是陸遜決心實施戰略後撤,便先令吳軍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堵住三峽河口。吳軍退出三峽後,後勤運輸大為改善,於平地紮營,吳軍持續堅守不戰,靜觀其變,再尋機決戰。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氣候正值酷暑,漢軍疲憊、鬥志鬆懈,又因暑熱,移入密林結營,陸遜才開始反擊。陸遜利用火攻,火燒連營,並封鎖江面,扼守夷陵道,全線出擊,克營40余座,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馮習、張南、傅彤、馬良、王甫、蠻將沙摩柯等將皆被吳軍斬殺,駐守江北的黃權因退路被斷,便率麾下部隊投降魏國。劉備遭到慘敗後,嗟嘆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僅以身免,連夜率餘部退至白帝城。
吳國眾將見機不可失,向陸遜請求繼續追擊,但陸遜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果然過不了多久,魏帝曹丕便假借合攻漢軍之名,向吳國入侵,但見吳軍早有準備,便自行退兵。戰後孫權加封遜為輔國將軍,改封江陵侯,鎮守西陵。劉備不久死後,蜀漢丞相諸葛亮秉政,再度積極謀合吳蜀聯盟,使吳蜀消除之間的敵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