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學者批判佛教,這四個字「無君無父」應該是用的最多的。
不過現代制度些許不同,「君」解為人民不再是皇帝、「父」解為家庭,我的問題變成「親疏遠近」的分別取捨。
例如,人類與其他生物,如其他人要食用動物,善意勸導素食之外,可以如梁武帝那種「強人」那樣下令全國人民禁止吃肉?(我相信梁武帝心裡希望僧人、佛子乃自一般平民皆禁肉食)
若考慮到,素食商業健康宣傳效應的成本已略高於非全素食,從經濟上角度來看「葷素不忌」的基礎,應該是比較適合、經濟的抉擇。若從非經濟角度推廣素食,適當嗎?
又比如說印尼地震,台灣去賑災的行為,令許多人大為詬病,印尼人殺害欺凌華人由來已久(不友善),而且台灣弱勢族群本身也需要幫助,根本不需要帶有國際形象性質的賑災捐款。
對於佛教「只求往生解脫」、「不別親疏遠近」、「缺乏所處地位之認同責任感」有需要做出反省嗎?
中國人講究「在其位謀其政」,為人子女孝順、為國公民護權守責、為民族血脈同氣相資。
對於不友善相違者,應該分別排斥、削弱其勢。
另外,有幾次「滅佛」運動和歷史佛道鬥爭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佛教資敵」的實際作用(慈悲心、方便心、護法心的顯現於在位者看待角度差異),但似乎沒有明講出來。
佛教有需要加強「認同感」「責任感」?
從因果上,似乎是有必要的,業力投生在一個國家有貢獻付出償還、承擔共業的必然性
但疑惑的是,深信因果的佛教徒之少許作為,並不符合這一種因果原理?
感覺就好像拿綠卡(淨土資糧)的人在另一個國家(報身所在)權錢活動,捨報之後啪啪屁股走人,立場似乎不那麼能夠處之泰然? (印象分,與政治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