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蹴鞠」
即現在的「踼足球」,鞠是一種實心的皮球。相傳在商殷時代就已經存在;戰國以後,在民間廣為流傳。士兵們在餘閒時常常一起競賽,除保持體魄強健外,藉以振奮士氣。到了唐代,這一種活動普及至婦女和兒童,實心皮球也變成了空心皮球。女子的蹴鞠是以踼花隸,(即花式)的難度來論勝負,帶有多少的自娛成份,又稱為「自打」。
「踼毽子」
亦稱「踼箭」、「攢花」,是古時的拋足戲具。大約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其後流行。在唐代,少林寺的和尚用踼毽子作為練習武術的輔助工具。至宋代,有人更專門做毽子的生意;至明清時代,踼毽子的風氣更盛。到了今天,已成為一種普及的體育活動。
毽子通常由染色的雞毛插在圓形底座上,玩法有多種,單腿踼、雙腿踼、花樣踼、側腿踼、聳膝和頭頂等等。更可以一人或多人一起玩;以頭、肩、膝或腹等,使毽子不著地而造出難度和訓練技巧。
「跳百索」
即跳繩。原意是一根繩子的遊戲,由於繩子上下翻飛時,飛擺不定,像有百條繩索在動,故稱「跳百索」。早於北齊時已有記載,「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摘自《北齊書‧幼主紀》)的童戲。宋代稱為「跳索」;明代稱為「跳百索」;清代則稱為「繩飛」。
古時的跳繩玩法,不但要伴以歌聲,還要配以太平鼓聲。一般在元宵佳節中進行,百姓相信能袪病和除晦氣,帶有少許巫術性質。後來發展至以遊戲為主要目的,與萬民賞燈、看戲的熱氣氛相配合,使佳節更顯生氣和活力。
現代的跳繩玩法多種多樣,有單人跳、雙人跳和集體跳,又分前跳、後跳、前交叉、後交叉、雙搖跳、多搖跳和集體跳多種,可謂五花八門。
「騎竹馬」
又稱「竹馬燈」、「竹馬子」、「跑竹馬」、「打竹馬」和「變馬」等。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是孩子喜愛的一種遊戲活動,也是模仿成人的遊戲。後來演變為一種具有濃郁鄉土的民間舞蹈,至今天發展為各具地方特色的竹馬戲。
「騎竹馬」的遊戲在漢代已十分流行,當時的百姓以小孩騎竹馬來恭迎對百姓有恩德,政績輝煌的地方官吏。
「過家家」
是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遊戲。由孩子扮演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員,模仿成人的生活模式。遊戲項目眾多,以玩具和炊具做道具,模擬一些家庭趣事,如做飯、買菜、洗衣服、哄小孩等等,與日常生活細節有關。這種角色扮演的遊戲,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式,和吸收了社會對男女角色分工的傳統概念,起了培養生活角色、灌輸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的作用。
「過家家」這種遊戲自古已見於中國各地,不同地方的「過家家」遊戲又各有特色,反映出各地方的生活習俗。在南方地區,「過家家」又稱「家家酒」,這與南方地區多從事釀酒的生活模式有關。
手影
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遊戲。領袖們是否曾經在暗暗的房間中看過自己的影子呢?停電時,點上蠟燭,就看見自己的影子映在牆壁上,去露營的時候,在帳棚裡打開手電筒也可以看見自己的影子在帳棚上出現…. ;好玩的手影遊戲,你知道手影是怎麼來的嗎?你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手影造型呢?你知道手影還可以變大變小嗎?快和你的組員,一起來玩手影遊戲吧!
其他的中國傳統的玩具和遊戲,如丟手絹、跳橡皮筋、跳格子(或稱跳房子)、放風箏、玩打仗、捉迷藏、老鷹捉小雞、接力賽跑、抽陀螺、拼七巧板、拴泥膠、轉風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