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如何解題??????

2008-03-09 9:37 pm
中三的我常常於考試時因為不知道問題希望我回答什麼而拿不足分。
請問,到底如何解題及如何回答呢?????

最好能給例子(可用中三課程文章or如果是其他請附文章)

回答 (1)

2008-03-24 9:14 pm
✔ 最佳答案
在此僅就個人的準備心得做個分享:



1.修辭:

  莫老師的十六條規則是用來幫助我們入門上手的,對於矯正觀念也相當有幫助,所以一定要讀懂讀通。



  但如果想要了解ETS的出題思路,則要耐著性子、好好讀懂OG後頭的解釋,搞清楚ETS覺得錯誤選項哪裡不好,才能幫助實力根本的提升。只用技巧解題,往往會忽略ETS覺得重要的考點。剛開始看OG的解釋一定是很吃力的,因為我們對英文描述文法錯誤的表現法並不熟悉,但多看幾次就會發現ETS講來講去也就那幾句話(…awkward…unidiomatic…),務必強迫自己要反覆閱讀ETS對每一題的說明。從GWD裡就可以觀察到現在機考題目有些比OG裡面要更困難、句子也更長了,但基本上考點大致上都是那些不會變,只是同一個句子裡考點變多了。



  另外,要活用老師教的考試技巧,千萬不要拘泥,每條技巧都要了解背後的"為什麼"及使用時的限制,如此才能適時運用,而不是似懂非懂地將答案亂刪一通。



  修辭的考古題其實與現在的考試方向已經不太一樣了,但我認為還是很有價值的準備工具,因為它可以讓你反覆練習平常所學的的十六條規則,加深印象,加上莫老師和我們帶班超認真的助教幾乎每一題、每個選項都會講解,更可幫助同學正確的解題,前提是自己要先做過,沒做過光聽講解幫助有限。



  很多人都很懷疑讀書會到底有沒有用,我很幸運加入了一個很棒的讀書會,每週我們都會針對修辭進行檢討,找出每個錯誤選項到底錯在哪,這麼做可以避免自己一個人複習時難免產生的盲點。我不很贊成用讀書會的時間來討論AWA,一來太耗時間,討論往往變成口舌之爭,二來"說"文章跟"寫"文章實在有段差距,讀書會裡用中文討論的口沫橫飛,提起筆來卻半句英文都嗝不出來?除非讀書會能落實"寫"這個動作,不然我認為還是討論修辭比較有效益。



2.閱讀:

  我在美加受益最多的,就是徐文意老師的閱讀課,以前我看英文文章通常是每個句子不分輕重一股腦兒地一直看下去,這樣的閱讀結果,通常是只記得趣味性高但重要性低的細節,對於得分根本沒有幫助。但透過徐老師的教學,就會了解哪些句子是該讀通的重點,哪些句子輕輕帶過有個印象即可,也會刻意去辨識作者的"態度",如此一來對文章整體想傳達的概念,也比較能正確掌握。



  雖然到真正考試時,我還是沒有練成一邊讀一邊做notes taking,但平常上課前我會練習用徐老師教的方式,針對模擬考時看的特別模糊的文章做整理,一整篇文章的關係整理下來,往往也就搞懂了,同時再跟老師示範的notes對照,也可以檢驗自己到底解讀對了沒。



3.邏輯:

  邏輯其實考的還是閱讀,邏輯會錯,常常是在閱讀卡住了,題目沒讀懂,要選對也很難,這方面的補強除了江璞老師的課一定要上外(老師會一直重複常見錯誤選項的長相,最後你想忘掉都很難),我建議可以透過多做OG及考古題,來提升對錯誤選項的敏感度,這樣就算題目看的不是很有把握,也可憑經驗刪掉2、3個選項。



  OG中對邏輯部分的解釋,有時三言兩語就草草帶過,因此一開始我邏輯部分的正確率一直無法提升,總是會錯上個2~3題,雖然老師一講都變的好清楚好簡單,但自己做還是錯。直到後來接觸到對岸整理的費費邏輯寶典135題(就是從LSAT中擷取出來,題型類似AT的邏輯題目),其中每一個選項都有簡短的說明錯誤處,這才讓我豁然開朗,邏輯成績終於有所突破。建議同學如果想要用LSAT練習,只要做這135題即可,也不必全部做完,只要感覺出來即可,寶貴的時間還是用在把OG修辭多讀幾遍比較值得。



  Boldface不一定代表高分題,考試遇到毋須竊喜,沒遇到也用不著自己嚇自己,我考試時就一題都沒遇到(當時心想一定是考砸了),證明道聽塗說不要淨信。



4.計量:

  由於從小數學就不好,AT計量一直都是我最害怕的部分,就連OG這種難度的題目,模擬考時我也很難做到滿分,甚至會做不完。而現在機考數學的難度相對於OG又是大大的提升了,明顯感覺出題目敘述變長、排列組合/機率題型出現頻率變高,因此建議同學可以將OG數學當作一開始的準備材料,把數學觀念及定義重新建立起來,OG前面的Math Review好好看過一遍,模擬考則一定要去考,培養自己在壓力下快速解題的能力;但到準備後期,則要以GWD及機經的題目為重,不然會對應考時的計量難度有錯誤的期待。除此之外,就是細心再細心了。


收錄日期: 2021-04-27 14:00: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9000051KK013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