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雜技

2008-03-09 1:59 am
雜技的發展歷史,功用,作用,特色,種類,其他的資料??Quick plz 重分?!

回答 (4)

2008-03-09 2:13 am
✔ 最佳答案
雜技是多種高難度表演形式的通稱,其中包括用手拋扔道具的丟擲技、平衡技巧、空中技巧、跳躍技巧、柔身術等等。傳統行走江湖賣藝的表演,常是雜技、武術、魔術、馬戲(馴獸)等表演形式的綜合體。今天的雜技表演也常常和魔術、馬戲表演一起進行。
雜耍演出所操控的物件稱為道具,其中馬戲技藝使用扯鈴、惡魔棍、雪茄盒操控、吞火和接觸技等等。這類的雜耍表演也會使用如晃板、疊板凳、平衡桿、高蹺、獨輪車等平衡類道具,以增加表演難度。西方的雜耍表演中比較純粹是道具操控,而東方雜耍表演除了道具操控外也經常結合大量體技如鑽火圈、空中飛人、柔身術等等,因而將體技的形象與雜耍緊密結合。此外,現代一些較為近距或桌面範圍的小型特技表演偶爾也會被納入雜耍的範圍中,這些項目包括轉筆、立骰和非魔術的紙牌特技等等。
最為人所知的雜耍型式為丟擲技,即在空中連環丟擲許多物體的雜耍。在丟擲技中,最普遍的道具為特製的球、沙包、環、棒、帽子或彈球。有些表演者也會使用危險的物件如電鋸、飛刀和火炬。
英文中,物件操控雜耍「juggling」一詞是由中古英文的「jogelen」而來,即以戲法娛樂觀眾;而那又源自法文的「jongleur」、古法文的「jogler」一直到拉丁文的「ioculr(戲弄)」和「iocus(玩笑)」。
在中國,雜耍的歷史亦相當悠久,早在兩三千年前的殷商、周秦時代就已經開始逐漸成形。古代的勞動社會讓遠古社會的人們在自然環境中透過採集、生產和漁獵活動中培養出奔走、跳躍、投擲、游泳、搏鬥等技能,而這些技能逐漸地在工作之餘透過彼此較勁而成為了一種娛樂型式,這些就是雜耍的雛形。先秦時期,原始的中國雜耍在形式上與打獵、戰鬥息息相關,包括有角抵(即摔角、擒拿和拳術綜合的搏鬥技巧)、舉鼎(大力士比賽)、騎射等等。而對應於西方的丟擲技,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有「弄丸」和「跳劍」(即丟球和丟刀劍)等等的表演。《列子》一書中曾有對古老丟擲技表演的記載,敘述在宋國有位「蘭子」在宋元君面前表演在高蹺上丟擲七把劍,說他「五劍常在空中」,這難度非常高,即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都仍然非常厲害。不過史學家對這段敘述的真實性有些質疑,他們認為對外行人而言,只要五個物件以上他們就往往難以在表演中正確地數出道具的數目。其他先秦時期的表演還包括舞蹈、蹋鞠(即踢皮球,相傳為黃帝所造)、鞦韆等等。
到了漢代,雜耍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不僅在宮廷盛行、於民間表演的亦有。各種雜耍、舞蹈、體操、魔術等表演藝術被和稱為「百戲」,有許多古代的畫作描繪著百戲的情況,有人在馬背表演特技、有人丟球(稱為「弄丸」或「跳丸」,如同今日,某些畫作已經將丟球描繪成極為誇張的弧形傾盆模式),丟刀劍,還有一些圖曾出現了疑似獨輪車的景象。到了三國時代,曹操父子重視雜耍藝術的發展,聚集各地雜耍師入都,兼具娛樂與避免謀反(如同西方,在當時某些雜耍師被認為能行使巫術)。魏晉時期,許多典籍都有跟雜耍相關的描述,如《西京雜記》、《抱撲子》等等,提到的項目除了跳丸弄劍外,還有踰鋒、投狹、屢絚、舞輪、緣竿等等的眾多項目。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立部伎》也有「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記載,除此之外在許多詩歌中也都能見到關於雜耍的描述。但是在過去,雜耍一直都是神秘的技藝,雖然民眾有機會親眼目睹,但其技術未能流入民間。
主要的雜耍項目


5.1 丟擲技
5.2 接觸技
5.3 操控技
5.4 平衡技
5.5 體技

參考: 維基
2008-03-09 2:06 am
中國雜技藝術保留著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節目,以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絢麗多姿的傳統節目,獨特鮮明的民族風格,博得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讚賞和喜愛。人們從各種傳承數千載、歷萬劫而不衰的雜技表演中,看到了中國人不斷追求超越自身和客觀束縛的藝術成就。



中國雜技歷史悠久,節目眾多,深富東方傳統文化的哲理與倫理,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器載道的人文心理,其藝術特色包括:



重視腰、腿、頂功;講究平衡功夫,如走鋼絲;從無到有,變幻莫測的幻術;輕重並舉的蹬技(以頭、雙腿等把物件置於其上,作高難動作);以超人的力量與靈巧筋斗技藝結合的雜技,如疊羅漢等。以下便舉例說明中國雜技藝術的特色。

中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有許多拿頂和翻筋斗的形象。蹬技亦是一項十分講究腿功的雜技,清代的諸聯在《明齋小識》中,曾描述蹬技表演:雜技藝人臥在地上,以雙足弄甕,並以左右雙足擲接二甕,技藝高超。



「椅子頂」也是一項講求腰力、腿力的雜技。早在漢代已有「五案」這種雜技。椅子頂便在五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現代的椅子頂更發展至多人在椅子上做出種種難度極高的單手倒立、單手頂轉體及雙排椅 等動作。



表演古彩戲法的演員也要有扎實的武功基礎,即所謂「文戲武活」,要有堅實的武功基礎,才能在卡上百餘斤的道具後,還能翻著筋斗變戲法。俗話說「京戲的筋斗、雜技的頂」,其實筋斗和頂功也是分不開的,腰腿基本功的訓練成為中國雜技藝術的基礎。

這類雜技顯示了表演者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如「走鋼絲」要求的是「穩」;此外如「晃板」、「晃梯」等,凳上加凳,人上疊人,表演者要在動蕩不定的基礎上取得平衡,這必須以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練相結合才能成事。另外如踏高蹺 等,均顯示了對平衡的駕馭力量。



踏高蹺是流傳至今的古老雜技項目之一。在北方,尤其是黃河流域一帶,每逢新年及上元燈節,均有踏高蹺表演夾雜在儀仗行列間。



高蹺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及至宋代,踏高蹺更為軍隊經常表演的奇技,因為高蹺是跨越沼澤河川的涉水利器。



現代中國走鋼絲的代表人物之一,為河南省的「高空飛車藝術團」的張生雷,他曾在海拔1,290米高度的南岳衡山祝融峰與芙蓉峰之間,以48分26秒走完了長達1,389米的高空鋼絲,並被譽為世界排名第五位的「高空王子」。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生有的戲法,今名魔術,古稱幻術。



中國幻術興於漢,盛於唐;與西洋魔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洋魔術往往較講究運用聲光與道具,而中國幻術演員卻多不講究場面的金碧輝煌,平凡樸實,毫無華彩,然而以這一身長袍,卻變出千奇百怪的東西,從菜肴到活生生的動物,如魚、鳥等。演員一個筋斗,即能變出烈火熊熊的銅盆,再一個筋斗,又能取出有水有魚的魚缸。



中國古代戲法門類甚多,如《仙人栽豆》、《吉慶有魚》、《連環》 等項目在國際魔術界也被公認為傑作。中國戲法表面道具甚少,故而對表演者四肢百體的功夫要求甚高。中國古代神話裡的寶袋、寶盆、魔棒之類是與戲法表現的思想一脈相承的。前者依靠的是馳幻的想像,後者依靠的是巧妙的構思與苦功。

輕重並舉,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的相輔相成。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 技」。蹬技多數是由女演員表演,演員躺在特製方台上,以雙足來蹬物,重至酒罐、彩缸、瓦甕,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鑼鼓,甚至100多公斤重的胖子;輕至花傘、毛毯等。表演者還把物件蹬得飛旋如輪,只見影子不見物形,蔚為奇觀。

過去蹬技以重為勝,近世發展輕重並舉,輕薄如紙的花傘、彩毯,演員亦能蹬得飄逸非凡。「蹬傘」不只要有蹬技硬功夫,還要善於掌握空氣浮力、阻力,才能完成優雅而抒情的表演。新興的蹬技《鑼鼓交鳴》把蹬技與打擊樂演奏結合起來,可謂更上一層樓。



中國雜技中,有不少力量和筋斗技巧相結合的項目。如「疊羅漢」的底座負重量是驚人的。古代「載竿」有一人頂18人,甚至24人的記載。

在山東安丘董家莊漢墓雜技百戲畫像石中,有載竿藝人雙手擎著9人,這9人還分別作懸垂、倒立等動作。

近世的「千斤擔」── 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四副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千斤以上,表現了異乎常人的力氣。還有傳統的《拉硬弓》、《耍關刀》都是負重極大的項目。



以生活用品為道具,是中國雜技藝術的特色之一。碗、盤、罈、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等等,這些平凡的東西,在中國雜技藝人手裡,變幻萬狀,顯示了中國雜技與民間生活的緊密關係,有些項目就是勞動技能和民間遊戲結合的產物。如繩技、繩鞭等,就是牧民套馬、趕車和兒童跳繩的藝術化產物。

此外,如「耍罈子」、「轉盤」中那彩繪著龍鳳圖案、彩蝶的陶瓷器皿,在表演者熟練的技藝下,上下翻飛,表演者姿態翩躚,游刃有餘,真如遊龍戲珠一般。
2008-03-09 2:06 am
雜技既起源--

雜技在各種人體表演藝術中可能是起源最早的藝術之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3,500年前)已經萌芽。狩獵的勞動技能,自衛攻防武技的提煉,或是種種遊戲中產生的超常的技能,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專職巫師為了表現他們溝通天地神人的神奇能力,往往會運用幻術(即魔術)手法,這就產生了最早的幻術;長江下游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禮器,那些刻繪著獸面神人的大玉琮,研究者就認為是巫師們祭天禮地、變幻神奇的法器。


雜技的起源有種種說法,如源於勞動技能的藝術化、原始畜牧業的提煉 ─ 最早的馴獸節目、武技的超常表演、部落戰爭的遺響(如原始時代的蚩尤戲)、巫術的變幻神奇、原始樂舞中特技等等。這些均是雜技發生的源頭之一。

雜技既功能--
雜技作為一種表演藝術,雜技的基本功能是娛樂,在不同時期,由於雜技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不同,故發揮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如在原始時代,雜技是開發人體潛能,駕馭客觀事物,包括馴化禽獸和耍弄工具、兵器的重要技能,因此它並非單純的娛樂。部族中的巫師更會以雜技技巧,來表現他們能溝通人神的神秘本領。

雜技既藝術特色
中國雜技藝術保留著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節目,以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絢麗多姿的傳統節目,獨特鮮明的民族風格,博得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讚賞和喜愛。人們從各種傳承數千載、歷萬劫而不衰的雜技表演中,看到了中國人不斷追求超越自身和客觀束縛的藝術成就。
中國雜技歷史悠久,節目眾多,深富東方傳統文化的哲理與倫理,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器載道的人文心理,其藝術特色包括:
重視腰、腿、頂功;講究平衡功夫,如走鋼絲;從無到有,變幻莫測的幻術;輕重並舉的蹬技(以頭、雙腿等把物件置於其上,作高難動作);以超人的力量與靈巧筋斗技藝結合的雜技,如疊羅漢等。以下便舉例說明中國雜技藝術的特色。..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1501/picture/1501pic15098.jpg


更多既可以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1501/html/index.html
2008-03-09 2:03 am
雜技與舞蹈在很長的時間裡是綜合在一起表演的,如漢代的角牴百戲,唐代宮廷的「健舞」和「立部伎」。公孫大娘舞劍既是千古名舞,也是雜技史必要論及的「舞流星」的代表作。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立部伎》就有:「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元微之亦有「前頭百戲竟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唐代不少有名的樂舞如《破陣樂》、《聖壽樂》等,都與雜技有關。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指導大臣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是唐代極有名的樂舞,名聲遠播海外,120人執戟披甲,前有戰車,後有戰陣,其中的武技與馬術即與雜技相通。更有幽州女藝人石火胡(可能是唐代少數民族)把《破陣樂》引入雜技藝術的頂竿之技 ── 她頂著的百尺高竿上,放五根弓弦,五個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陣樂》;她們合著音樂的節拍在弓弦上俯仰來去,輕捷如燕。這場表演融「歌舞」、「走索」與「頂竿」之技於一爐,實在是花樣翻新。

現代雜技中,不少金獎節目均與舞蹈結合,如《女子抖轎子》吸收了現代舞技巧;《對手頂 ── 東方的天鵝》則吸收了芭蕾舞韻。

中國舞蹈更把雜技的輕功、腰腿基本功和馭物為靈的技巧吸收在自己的基本訓練和表演技巧中。民間舞蹈中手帕和花傘的運用有不少就是雜技的技巧。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54: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8000051KK022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