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木蘭辭》(也稱《木蘭詩》)也是北朝(公元386-581年)民歌,是用敘事詩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少女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雖然經過了後世文人的潤色,但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的風格依然保持著民歌的特色。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
旦辭爺孃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北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但始終保持著漢化的特色。《木蘭辭》中的少女,本來是在閨中紡織的,男耕女織本是中原傳統,木蘭紡織說明其漢化已經具有了一定程度。本詩反映了當時北方戰事連年,男丁已不敷供應;木蘭代父從軍,表現了其勇敢和孝心。經過艱苦奮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且立下戰功。木蘭雖是女子,但並不弱於男子,以致她的夥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並不是為了立功升官而從軍,所以當天子詢問她的意願時,她的回答是:「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最終還是一名和平主義者,她對自身的女性角色也十分珍惜:「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儘管《木蘭辭》對西域風光的描述只有幾句,對於戰爭的描寫亦較簡略其曲折的情節和爽朗的氣概卻為人津津樂道。
因為當時有戰爭, 每家的男丁要服兵役, 家父年老, 她好像是有一個很年幼的弟弟, 或是沒有兄弟, 而古時規定兒子可以代父從軍, 所以花木蘭便女扮
.詩中說木蘭購買從軍用品時,走遍了東市,南市,西市,北市,你認為是否真有此事?
我認為不是真有此事。詩中說木蘭購買從軍用品時, 走遍了東市, 南市, 西市, 北市, 只是誇張的修辭手法, 是為了突顯木蘭到處奔波, 購買從軍用品。
2.木蘭的形象跟古代的傳統婦女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傳統婦女形象保守, 只會管理家事, 而且凡事只會聽從丈夫或父親意見。
木蘭的形象卻是大膽, 堅持到底, 不怕艱辛, 不貪名利的孝女。
3.木蘭代父從軍,雖然是孝義的行為,但卻欺騙了國家和同僚。你認為她的做法恰當嗎?試發表你的意見。
我認為她的做法恰當。木蘭代父從軍是為了孝義而逼不得已用的方法。木蘭代父從軍, 國家和同僚也沒有損失。天子說給賞賜木蘭, 木蘭也不要, 證明木蘭不是為了名利, 才代父從軍。木蘭代父從軍, 原意不是欺騙國家和同僚, 因此她為了孝義而欺騙了國家和同僚, 是無可厚非的。
2008-03-08 08:22:25 補充:
因為當時有戰爭, 每家的男丁要服兵役, 家父年老, 她好像是有一個很年幼的弟弟, 或是沒有兄弟, 而古時規定兒子可以代父從軍, 所以花木蘭便女扮
2008-03-08 08:23:48 補充:
木蘭為盡孝道,不願家父及幼弟上戰場冒險,甘願挺身而出保家護國。經歷十年戰火,終於立下戰功,衣錦還鄉,至此同伴方知木蘭是女兒身。
木蘭為甚麼要代父從軍?
君主徵召木蘭的父親當兵,可是他年紀已老,既無長子可以頂替,幼子年紀又小,木蘭愛護父親,不願老父辛勞、涉險,因此寧願代父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