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唐太宗)值得推崇之處和後世引以為鑑之處,各三個!

2008-03-08 1:27 am
李世民(唐太宗)有咩值得推崇之處同後世引以為鑑之處?各三個,要祥細!快!

回答 (3)

2008-03-08 4:58 pm
✔ 最佳答案
002 use china langue dont know write what 001 is better

2008-03-08 08:58:35 補充: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謚號為“文皇帝”,但後人稱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時也稱“文皇帝”。“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一、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後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幹的還委以重任,魏徵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為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裏,因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為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對於官吏的個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視,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為嚴格,他認為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為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二、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國家經濟

唐太宗即位之後,在提倡接見方面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都很破舊。同時,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明確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至於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由於生前生活簡樸出了名,死後家裏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於魏徵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像樣的正屋。

唐太宗發展經濟的措施很多,這包括: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傭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

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可以結婚,還將人口增長與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全國的戶數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比他剛即位時增加了將近一倍。

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來,糧食連年豐收,糧價持續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到貞觀中期時,國家出現昌盛景象,貞觀之治就是指的這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係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係的做法也值得稱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係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最過人之處是他的寬容,因為寬容,貞觀時期的民族關係異常融洽。唐太宗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採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讚幹布結婚;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



四、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透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亞洲,唐朝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最深。
融洽的民族關係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係的做法也值得稱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係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讓他滿意,最後還是他自己總結了五條經驗,最後一條是:“先前的帝王們只知道重視漢族,卻總輕視少數民族,只有我能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因此他們才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唐太宗說的確實是實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係。



晚年的改變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看史官所寫的起居注,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大的歷史錯誤,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破壞了這個制度。

不過,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在晚年他還能反省自己的錯誤,很難能可貴。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傚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2008-03-08 8:47 am
【丰功伟绩】
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2008-03-08 1:50 am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給予《起居注》和《實錄》的手稿予太宗,此舉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據考證,史家認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兩書,疑是向後世掩飾他於玄武門之變中殺兄弒弟、屠姪佔嫂等罪狀。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太宗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太宗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太宗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衝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覆到:「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太宗繼位前,曾任尚書省尚書令,即宰相之職。太宗繼位後,沒有人再敢任此職。於是以尚書左僕射代之,以尚書右僕射輔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4: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7000051KK014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