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後香港的經濟發展

2008-03-07 4:33 am
有冇1984年以後香港的經濟發展的資料,盡量發開做幾part

回答 (2)

2008-03-16 5:39 am
✔ 最佳答案
香港 -- 全球化的先行者與再定位的問題
香港的本土發展,從來都和全球經濟的變化關係密切。早在19世紀,香港成為了英屬殖民地時,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和商業城市,不僅是大英帝國在亞洲的經濟政治據點,也在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經濟與金融起促進的作用。香港之所以能在戰後幾十年間取得高速的經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與全球的密切聯繫。
香港早已經開始投入了全球經濟的大環境之中。作為英屬殖民地,香港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一直扮演地區貿易港及商業城市的角色,並在海外華人資本網絡中佔據關鍵位置。濱下武志在《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一書中,就對香港早期在華人資本網絡發展的角色有很精要的介紹。
然而,由於中國在1949年建立了共產黨政權,50年代初又爆發韓戰,並因此帶來了針對中國的貿易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大受打擊。不過,20世紀50年代卻標誌香港成功轉向發展製造業的新階段。由有限的工業發展開始,香港憑出口導向,勞動密集型生產,在60至70年代迅速躍身成為一座工業城市。自1969年起,香港更成為了地區金融中心。
香港70年代之後的經濟起飛與生產全球化的發展有關。在7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先進國家紛紛將勞動密集工序分判到成本較低的地區,其中「亞洲四小龍」獲益甚多。香港的製造業在這時高速成長,其中以消費品出口導向的輕工業為主,如成衣、消費電子、玩具等,也一直是香港工業的支柱項目。
但在80年代中期開始,面臨高生產成本及其他新興工業經濟(例如泰國和印尼)的競爭所構成的兩難局面,香港製造商開始在海外尋找更有利可圖的發展空間。工廠北移就成為了香港製造商的一個主導生產策略。
因此,香港在90年代由原先的工業生產地轉變成為一個營運中心,控制一個分佈廣、跨地域的生產網。這個變化,意味香港已經從服務於海外客戶的合約生產承包商轉化為「三角製造」中的代理商,串連著「三角」中另外兩端的海外買家和內地工廠。
這一個所謂「前店後廠」的轉型過程中,跨境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的增長,刺激了圍繞著生產商周邊而發展起來的其他服務,這包括在中國進行生產的融資活動,以及與貿易有關的保險、通訊、港口、交通及後勤等服務。
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在這期間本地總體經濟也錄得可觀的增長(圖1)。1986年,本地生產總值(GDP)還不到3,000億元,到1990年已超過5500億元,在1997年經濟高峰時更超愈13,400億元。
圖1:香港本地生產總值(1984-2001年)

圖片參考:http://www.cuhk.edu.hk/soc/courses/ih/globalization/lect02/image001.gif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多年)。《香港統計年刊》。香港:政府印務局。
2008-03-18 4:34 am
good


收錄日期: 2021-04-27 22:03: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6000051KK024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