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體裁:七言絕句
-----------------------------------------------------------------------------------------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沈、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爲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抛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爲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麽,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麽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歎?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歎。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
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 詩人這裏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麽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
-----------------------------------------------------------------------------------------
因為題目是從軍行,所以不難理解是講行軍出征
「邊愁」可以是指邊關的憂愁----可以是出征的人思念家人,或家人思念出征的人。也可以是邊關的戰事。
因為「琵琶起舞換新聲」,「琵琶」是外族的樂器,外族的樂器在邊關響起,使到來本操中原之聲的地方也唱起了「新聲」---外族之聲,可見戰事告急,有外族入侵。
「關山舊別情」中「關山」是遠征者經過或戍守的地方。古詩中常以「關山」代表軍人遠征。如木蘭辭中「關山度若飛」。「舊別情」,「別情」別離之情,是舊的,因為古而有之。「舊」也回應「總是」
「高高秋月照長城」,「長城」以外就是邊關,也見征人在邊關戍守。只有高高的秋月與他為伴,更顯寂寞。「高高」顯得他的孤單,「秋」的月亮更為冷莫寂靜之意。
這樣的環境不難理解為征人想念家人。又或家人在設想征人的處境而思念他。
-----------------------------------------------------------------------------------------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21901895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