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香港

2008-03-06 5:36 am
孫中山和香港 1000 words please

回答 (4)

2008-03-16 1:23 am
✔ 最佳答案
(923字,建議自行加入感想)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為世人所尊崇,與香港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他早年便在香港求學,萌生了劃時代的革命思想,並一直以香港為組黨、招募、策劃及統籌起義的根據地。綜觀其一生,以青年時期在香港停留最久。

1883年,孫先生從檀香山返國時首次途經香港,這次雖屬過境性質,但香港的市容、城市建設及衛生管理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日後赴港求學奠下了契機。同年秋天,孫中山先生先就讀於拔萃書室,後轉赴中央書院(即現今的皇仁書院)肄業。在此期間,香港華人為抗議法國侵略而拒絕給法國貨船卸貨,以至各行各業的罷工、罷市等舉動,對照於滿清政府的屈辱求和,都進一步萌發了他的革命思想。1886年夏天,孫先生入讀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醫科學校,次年他得悉香港西醫書院的開辦,認為該校的課程較完備,而且香港的言論較自由,方便鼓吹革命,於是他再次回到香港讀書,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孫中山先生在校期間,交遊至廣,尤其與楊鶴齡、陳少白、尢列朝夕相處,倡談革命,被時人冠以「四大寇」的稱號。

孫中山先生自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曾在澳門及廣州行醫,直至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由於檀香山遠離中國,未能發揮的作用,於是孫中山先生等人先後回港,於1895年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乾亨行」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作為革命基地,並曾於1895年和1900年分別在廣州及惠州起義。1896年3月4日,香港政府藉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危害本地的治安與秩序,禁止孫先生在香港居留活動。由於孫先生多次未能在香港登岸,只好多次乘船進入香港水域,在船上會見及指揮在港的革命黨人,並於1899年指派陳少白回香港創辦第一份的革命機關報 ─『中國日報』。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繼續以香港為起義的策源地及海外籌餉的樞紐。從此至民國成立前,孫先生領導的革命起義,便有多次直接透過同盟會香港分會及南方支部統籌策劃。民國成立後,他仍多次進出香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於1923年與港督司徒拔午宴,並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

孫先生一直以香港為革命運動的根據地,香港特區政府為突顯孫先生與香港的密切關係,於港島的中西區樹立了『孫中山史蹟徑』及『香港孫中山紀念館』,讓市民和遊客緬懷這位一代偉人在港的活動足跡。
2008-03-13 9:06 am
又唔知佢係邊個, 諷刺佢都無用.
呢o的料去維基找, 成萬字都有啦, 係度問得咁無謂, 結果又只有維基答案.
2008-03-06 7:32 am
我比40分你

你幫我去考試呀

我好急呀

我自己唔讀書又想出黎既成績好

所以先係度唔知醜咁求人

因為可以唔駛點付出而又有好既結果
2008-03-06 7:12 am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branding.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brandhk.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mainbar5b.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ainbar6b.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ainbar9b.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ainbar10.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mainbar9.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7.gif
2008.3.7 伺服器保養工作通告 2008.3.11 網路維護工作通告
2008.03.05 23:11 17C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ignal/18.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logo_26.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1.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3.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2.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19.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20.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11.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4.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5.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10.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12.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13.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8.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but_09.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刊 物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dot-br.gif
新 聞 公 報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px20.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bar_release.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press/m11.jpg







歷史博物館介紹孫中山在香港的革命足跡
******************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三十七年,香港歷史博物館由明日(十一月十二日)起至十二月一日舉行「孫中山與親屬-從翠亨到香港」展覽,介紹孫中山在家鄉及香港的生活,以及他的親屬,以豐富市民對這位中國偉大革命家的認識。

  孫中山在一九一一年成功推翻滿清政府,結束二千多年帝皇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孫中山在其出生地翠亨村和香港的生活經驗,及其家人的支持,均有助他實現革命理想及建立非凡事業。

  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表示,「翠亨及香港兩地的生活及政治差異使孫中山萌生革命思想。香港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起點,他曾公開宣稱自己的革命思想是從香港得來。辛亥革命前多次沿海起義中,香港都是決策、後勤和宣傳基地。而家人的支持對其革命事業亦可謂功不可沒。」

  孫中山在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屬中山)。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逸仙。孫中山幼年時跟父母從事農作,生活艱苦。十歲才入讀私塾,十三歲離鄉赴檀香山,曾在當地讀書,十七歲到香港接受教育,留港七年半,完成中學及大學課程。

  翠亨是典型的中國農村,而香港則是英國在華南沿岸建立起來的現代化商業城市,兩地雖是一水之隔,但翠亨村的貧窮落後,與香港的繁華富足,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求學時期的孫中山,時常往返兩地,出入兩個世界之間,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孫中山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接受西方思潮,廣交富於改革思想的朋友,逐漸形成以革命拯救中國的想法。甲午戰爭中,清廷敗於日本,令孫中山感到中國正處於危急存忘之秋,於是組織興中會,數月後即發動首次起義,把革命的理想付諸行動。

  革命期間,他的親人與他共同承受巨大的風險。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成為清廷的通緝犯,為逃避追捕,家人也要離開國門,一家人聚少離多,但對孫中山的支持卻沒有退減,促成一代偉人的事業。

  是次展覽展出約一百項文物及歷史圖片,免費參觀。展覽由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及歷史博物館合辦,並為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成立五周年慶祝活動節目之一。

  此外,歷史博物館亦借出一名為「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展覽予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至十一月三十日,作為香港大學孫中山紀念銅像揭幕活動之一,而港大亦安排了一系列學術講座以作配合。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有關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 http://hk.history.museum 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二)



【返回目錄】 【返回頁首】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press/end.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5/menu/side.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botdot.jpg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2003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copy.gif
| 重要告示
修訂日期 : 2003年11月11日

圖片參考:http://www.lcsd.gov.hk/graphics/shim.gif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50: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5000051KK027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