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覺得是
宋太祖 趙匡胤(927~976)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武藝高強,創太祖長拳,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後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賢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地位,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社會比較安定。但是也導致宋朝「積貧積弱」,外族紛紛侵擾。但也因為重文輕武,使宋代文學、哲學、美術、科技異常發達。
他武藝高強,在武功方面成就很大,發明了三節棍、太祖長拳等令後人所傳頌的武器和武術。
第二是宋神宗
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1078~1085)對職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宋初以來的職官制度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機構重疊﹐既無定員﹑無專職﹐又有許多徒有其名而無所事事的冗閑機構和官員﹔二是蒞其官而不任其職﹐官職名實之間悖離﹑混亂。熙寧(1068~1077)變法期間﹐王安石主張﹐只要各個機構能恢復職能和作用﹐就算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如司農寺﹑都水監等已對革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實”。宋神宗並不以此為滿足﹐熙寧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元豐三年﹐在蔡確﹑王珪的協助下﹐對職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輔制度恢復了唐三省制規模﹐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藉以發揮中書揆議﹑門下審復﹑尚書承行的職能﹐實際上權歸中書。同時﹐參知政事改稱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同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監領空名者一切罷去﹐使各機構有定編﹑定員和固定的職責﹔許多機構便或省或並﹐如三司歸戶部和工部﹐審官院並於吏部﹐審刑院劃歸刑部。過去“官”僅用以定祿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階易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共為二十五階(宋徽宗時包括選人共三十七階)﹐此後陞遷﹑俸祿等都按新定的《元豐寄祿格》辦理。神宗改革職官制度時﹐沒有征詢王安石的意見﹐改制後﹐行政效率沒有提高﹐比過去還顯得拖沓﹐神宗有些後悔。但由於冗員和冗散機構的裁撤﹐節省了兩萬緡的開支﹐神宗又頗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