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關於北魏漢化改革的問題[急!!]

2008-03-02 11:51 pm
1.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背景是什麼?
2. 孝文帝在位時,北魏是否有條件全盤實行漢化?
3. 全盤實行漢化在當時形勢下有什麼利與弊?

回答 (2)

2008-03-03 12:02 am
✔ 最佳答案
1. 北魏孝文帝時期,人民因久居中原而逐漸受到漢文化的渲染,孝文帝有見及此便進行全面漢化,順應時勢。希望透過漢化來解決北魏國內的問題。除此之外,更欲以提高統治權及打擊貴族暮氣。再者孝文帝推行漢化的原因亦可以客觀及主觀性去討論,又討論漢化的成效能否達到文帝最終的目的。現論述如下:

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客觀因素漢人政治勢力逐漸抬頭,北魏游牧部族以強悍的武力征服中國,其統治農業社會的經驗本不充足,為求便於統治與學取統治經驗,實非引用文化先進的漢人不可。入中原後,此種需要更為迫切。因為中國的北方自五胡亂華後,就陷入長期混亂之中,地方秩序全靠貴族豪強來維持,他們無形中成為地方之實際統治者,故要想統治中國,鞏固政權,勢非得到此等豪族的合作不可。自始,豪門世族的優秀分子被大量網羅,漢臣大量增加,更掌詔令或參幃或贊庶政,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文帝欲以漢人的勢力來提高治權。

2. 孝文帝時,儒學進一步盛行,不少鮮卑貴族受到薰染,故孝文帝本人就長於文學和禮。為他指出了一條治國應走的路,推行漢化。

以武力維持其統治地位的企圖,既不可恃,孝文帝遂不得不謀全面的漢化,把立國基礎由武質一變為文治,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武質之喪失而動搖其政權;一方面又符合漢化的自然趨勢。再者,全面漢化亦可以利用儒家的道德觀念以稍稍約束宗室之中的貪殘無行與腐敗奢侈之風。

孝文帝用強制的手段,使拓蹳舊人與漢人隔離,恢復其強悍的游牧之風,全漢化,融漢胡一家,消除彼此間的歧視,奠立長沾。前者的可能性不大,遂使孝文帝推行漢行。

漢族文化經過長期發展,於各方面都有較游牧文化為高的使用價值,故游牧民族向漢文化學習與融和是必然的而鮮卑入主中國之後,面對繁華絢爛的漢文化,耳濡目染早已同化於漢人,故此,孝文帝推行漢化,從客觀因素來說可謂順應時勢。



3. 可分為正面及負面,孝文帝推行漢化運動的正面目的故然是漢化,但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漢化運動去鞏固政權,改革軍隊掁興鮮卑族,務求統一中國,但究竟漢化後能否達到文帝預期的成效,現論述於下。

從正面的成效來看政治改革方面,文帝遷都洛陽,由於平城僻處塞北,戶口稀少氣候嚴寒,河流缺乏,又常有水旱疾疫,糧食常見不足,故平城僅可視為用武之地,不符合文治之國家首都原則,加上北方保守勢力,對他的改革有一種難以排除的壓力。故此,若不離開平城,則不可能有效推行漢化。才能成功打破鮮卑族積累多年的暮氣,刺激其重復生機,並離開鮮卑權貴的影響,建立一個中國式的文治禮樂國家。

官制的漢化,孝文帝以王肅訂定官制,去除鮮卑官名。依魏晉制度置三師、三公、尚書、九卿等中央文武官吏,文頒行官祿制,成功禁絕貪污,官吏臟一匹者死。

經濟方面的成效,孝文帝於太和九年從李安世議,下詔均田,把土地均分予農民耕種,此外又力行租庸制,減輕了人民之負擔,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徵收租調。通過此制把蔭戶從宗主手中歸入國家戶藉之下。

士族制的訂定,孝文帝用李彪議應於漢人中選擇高門,召來京城與鮮卑貴族同檥受官,以爭取大族支持及防其投向南朝。這樣令鮮卑與漢族社會的習慣越趨越近。再者,改姓氏禁歸葬,鮮卑族的姓氏多為複姓,與漢人之性一聽而別孝文欲使其簡化。姓氏統一促進了遷洛鮮卑與漢族合流。禁鮮卑服飾及語言,孝文倡導衣冠禮樂,太和十八年令族人所穿衣服須依漢制,又獎勵胡漢通婚,從而消除了胡漢間的隔閡,形成一個強固的統治集團。為配合漢化,孝文帝極重漢文化教育推行。建立國子學、太學、命鮮卑官員把子弟送至太學學習。

此等乃孝文帝漢化的正面成效,而反面的成效如下:

負面的成效,漢化運動後,導至鮮卑內部不和,遷都後,北魏內部出現了派系的分裂,反漢化的保守派認為此舉必消磨鮮卑勇武之風尚,且欲奔返代北。此外,由於漢化愈深,武人地位愈形低落,於523年,六鎮鎮民爆發大規模叛亂,北邊幾盡成盜區。

孝文帝採用漢族的門第制度,制定姓族,當評定門第後乃嚴格根據門第的高下來選拔人才,所以北朝的「以貴承貴,以賤襲賤」的門閥制度,也就在此時確立。學習漢人的柔靡之風,故由一強悍民族而變成文弱。

漢化又使鮮卑人落後的生活文化提高,但鮮卑人在漢化的同時,必須延用漢人,以收其效。故政權亦漸漸落入漢人手中。

總括而言,孝文帝推行漢化運動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次改革以提高政及打擊貴族的暮氣,而經此改革後,基木上已受其成效,達到漢化的要求,但成效中可分為正面及負面,正面有助孝文帝鞏固政權,負面則是其意料不及的。
2008-03-03 7:06 am
1.孝文帝改革 :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2.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3.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3: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2000051KK019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