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樓主問:晚清革命事業在香港孕育的原因
其實革命為什麼偏偏在香港孕育,這個並不難理解,因為革命行動在當時滿清國內雖然是犯法的,但在港英管治下的香港卻是合法,香港又靠近大陸,自然成為革命基地了。(所以後來國家六四起事,也害怕歷史重演,把香港監察得死死的。)
細心分析革命在香港孕育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A.天時 - 命運安排
孫中山先生因搗毀神廟內的北帝像後,被逼來港求學。他曾在香港就讀中學(中央書院)和西醫學院共七年。在此期間,他積極研究西方國家的政治及軍事理論,並經常與友人議論時局,建立了他的革命理論基礎。
另外他在港認識了志同道合之士,如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等,四人被時人稱為四大寇。
正因為香港孕育了孫中山先生這個革命領導人,所以就順理成章成為他選擇的革命基地之一。
B.地利
香港的地利其實也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香港海深港闊,交通四通八達,使香港在革命活動擔任了以下角色:
1.組織起義的基地:
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以香港為基地,發動過多次起義。從1895年香港興中會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間,孫中山先生直接策劃的十次南方起義中,便有六次是以香港為基地籌備的。這六次起義分別是乙未廣州之役、庚子惠州之役、潮州黃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廣州新之役和廣州三.二九之役。由從可見,香港可說是革命的籌劃總部。
2.除了籌劃外,香港更是革命軍火及物資的運輸要地。
3.香港在中外交通網絡上和世界各地有緊密的聯繫,可作為革命聯絡中心,方便革命義士來往中外各地。
4.革命失敗重整旗鼓的地方:
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逃至香港,作為停留。屯門的紅樓便是其中一所避難所。
5. 革命宣傳中心:
香港除了是革命基地外,更是革命宣傳中心。1900年1月25日,革命報刊《中國日報》正式出版。這報社位於香港中環。該報先後成為興中會、同盟會的宣傳喉舌,宏揚革命精神。1904年,該報曾刊登了孫中山撰寫的<中國問題的真解 決>,內有滿清政府的十大罪狀。不少百姓讀後,也感認同。除此之外,《中國日報》記者更建立戰地記者制度,委派記者親身報導革命起義運動情況。除了《中國日報》之外,在辛亥革命成功前,尚有至少十多種革命刊物是在香港出版,如《廣東日報》、《東方報》、《香港少年日報》等。
C.人和:
香港巿民大都懷有愛國熱誠,有利於招募革命志士和籌募經費。
D.港英對革命態度:
英國外交部一貫不支持任何企圖推翻北京"正統"政權的革命力量。他們認為維持北京政權的統治,有利於英國繼續享有不平等條約的利益和特權;同時,革命份子 的革命網頁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和反帝國主義色彩,革命政府亦可能在建國後廢除不平等條約。因此,英國外交部及其駐華的外交人員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一向不予支持,並時常要求香港政府全面封殺孫中山的活動。
然而,主管香港內部事務的殖民地部卻有不同的見解。殖民地部外理問題大都以香港的實際情況和利益為考慮,常與外交部有不同的立場和意見。
港督卜力(Sir Henry A. Blake)曾把孫中山塑造成親英、開明的改革黨人。1900年10月惠州起義,廣東水師提督何長清奉命彈壓,要求部隊取道香港,但為卜力所拒。惠州之役失敗後,不少革命黨人逃至香港避難,卜力也沒有對他們給予留難。及後楊衛雲的遇刺,以及洪全福的頂包案,卜力鍥而不捨,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緝凶,最後查悉兩案乃兩廣總 督德壽所策劃,卜力乃要求英國政府向北京施壓,嚴懲涉案者。從以上事例,我們可見卜力對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存有好感,事事加以關照和支持。
對孫中山而言,港英政府的態度卻為其革命運動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政治空間。但亦有意見說其實卜力是希望趁革命進行期間,達成兩廣獨立,以乘機擴大香港的管轄地域。
而當革命成功以後,香港政府的態度卻不是那麼好.辛亥革命爆發後,前兩廣總督張鳴歧逃亡至香港,港督盧押將他安置於香港匯豐銀行董事長府邸,並派出副官相伴。當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時,香港政府又禁止市民為孫中山就職舉行慶祝活動,並禁止他們認購新政府發行的公債,更預言新政府很快就會垮台。(當時的香港政府渴望清朝繼續管治中國下去,不知會不會是和換了港督有關。)
無論如何,推翻滿清革命到最後總算成功了,香港在因緣際遇之下,在這個運動中當了一個頗為重要的位置。
參考資料:
http://subject.skhlkyss.edu.hk/chist/hkhistory/text16.htm
http://www.gaogo.com/e_cate/e02_topic/E2_002S_B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