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洪武末,太祖朱元璋重新整頓宦官機構,定十二監及各司局,並制定宦官的品秩和待遇。宦官的事務由吏部管理。十分可惜的是,盡管太祖朱元璋采取了種種有力措施,他的子孫後代卻並沒有很好的遵守。尤其可笑的是,他立下不許宦官幹政的鐵牌,是希望後世子孫遵守,卻被英宗朝司禮監宦官王振大膽毀去。
明惠帝朱允炆嗣位後,盡革太祖朱元璋時的虐政,一時臣民歡悅。卻對宦官的管制更為嚴格,“禦內臣益嚴,诏出外稍不法,許有司械聞”就是說惠帝朱允炆對宦官的管束和控制比他的祖父太祖朱元璋還要嚴厲。
明成祖朱棣初登基時,也警惕宦官擅權,曾說:“聯一遵太祖訓,無禦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明史卷七十四職官志三》)當時有個宦官私自調用應天府工匠為其服役。事發後,成祖朱棣立即诏命錦衣衛逮其治罪。但事隔不久,這些禁令全部被破壞了。
靖難之役時,許多宦官因為惠帝朱允炆對待內臣太過苛嚴,左右內侍常常因小過而被誅殺。宦官們心裏都怨恨不已,或與燕王暗通消息,或幹脆跑到燕王朱棣軍中,向他報告朝庭的虛實。燕王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後,才敢孤注一擲,長驅金陵。朱棣身邊的一些宦官還拼殺疆場,多有戰功。朱棣認為這些宦官忠于自己,慢慢便重用起他們來,太祖朱元璋辛辛苦苦建立的鐵牌制度被打破了。之後,在明朝的內政、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宦官在起著重要作用。
成祖朱棣即位後第一年(1403年),就派宦官李興出使暹羅(今泰國,有名貓叫暹羅貓,就是因為原産于泰國),這是宦官開始涉足外交。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成祖朱棣連續派宦官鄭和率兵二萬,大規模出使南洋和印度洋一帶,開了明朝宦官帶兵的先例。永樂八年(1410年),成祖朱棣派宦官王安監都督譚青等軍,又派宦官馬靖巡視甘肅,開了宦官監軍、巡視的先例。明朝征服安南後,鎮守安南的也是著名宦官馬骐。
成祖朱棣還改變了洪武時由吏部管理宦官的舊制,讓宦官第一衙門司禮監來管理宦官事務,將宦官的管理權轉歸內廷後,宦官的活動就更加方便了。成祖朱棣重用司禮監宦官,授予其“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官民隘事”等大權,使其與內閣的權勢相抗衡。遷都北京以後,在東安門外設立“東廠”,專門用來刺探大臣和百姓當中有沒有謀反嫌疑的人。成祖朱棣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所以讓親信太監做東廠的提督,地位在錦衣衛之上。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太祖朱元璋原來不允許宦官讀書寫字,從根源上防止宦官亂政。
成祖朱棣開此先例後,他的後世子孫爭相效仿。洪熙元年(1425年),成祖朱棣的兒子仁宗朱高熾派遣宦官鄭和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從此以後,宦官領兵之例便相沿不革。同時,仁宗朱高熾又派宦官王安鎮守甘肅,于是,各省鎮皆相繼派宦官為鎮守。
宣德四年(1429年),成祖朱棣的孫子宣宗朱瞻基特于宮中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教小宦官讀書。從此,太祖朱元璋不許換廣讀書識字之制便被正式廢除了。宣宗朱瞻基這樣做的目的,也有其曆史發展背景。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基本上保留了祖父成祖朱棣原來的政府結構,但也作了某些變動,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突出了內閣的作用和宦官開始參與行政。從宣宗一朝開始,內閣開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審議實權,其根源在于宣宗朱瞻基創造了一套“票擬”程序。票擬又稱擬票、票旨、條旨,指內閣對章奏所擬的批答。各部本章文書由通政司彙總,送會極門,交內書房收錄,皇帝認為不便批示的留中,凡要批示的送內閣擬票——即內閣將所擬批答之辭用小票墨書,貼于奏章之上,再進呈皇帝批紅。宣宗朱瞻基一般會采納內閣的建議,並將诏令分送給主管的部門去執行。這樣,內閣就成為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梁,控制了決策權。內閣成員這時可以不與主管的部商議就直接提出建議,每當皇帝沒有異議時,這些建議就自動生效。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的效率大為增加,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間接促進了宦官勢力的崛起。
對于皇帝來說,在這一套票擬程序中,他仍然是最後的決策者,有大量的奏章要處理。宣宗朱瞻基認為宦官忠誠,能夠保守機密,于是開始讓宦官讀書,受到所謂的正規教育,以能夠協助他處理文書和奏章。這種情況逐漸演變為皇帝批閱奏章,也交給司禮監宦官代筆。
由于宣宗朱瞻基的精明,宦官專權在宣德一朝尚不嚴重。然而,當某個極端情況發生時,情況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比如當某個皇帝疏忽或是因懶惰而不問政事時,宦官濫用權力的情況變得最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不理政事將導致朝庭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權力體系也必然出現混亂狀態。而從票擬的政治體制看來,司禮監宦官正好高踞在頂點,“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此後,宦官權勢日張,操持國柄,為禍酷烈,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