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反聖嬰現象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拉尼娜現象)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TA▼▲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
轉換標題為:zh:拉尼娜現象;zh-hans:拉尼娜現象;zh-hant:反聖嬰現象;zh-hk:拉尼娜現象
實際標題為:拉尼娜现象;當前顯示為:反聖嬰現象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zh-hans:拉尼娜現象;zh-hant:反聖嬰現象;zh-hk:拉尼娜現象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反聖嬰現象
zh-hans:厄爾尼諾現象;zh-hant:聖嬰現象;zh-hk:厄爾尼諾現象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聖嬰現象
顯示↓關閉↑附加說明(對轉換結果有疑問時)
用詞轉換(繁簡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以電腦程式適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都是對該技術的手動轉換的應用。
由於技術所限,用詞轉換有時會不穩定,在剛增加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時,由於緩存原因不一定馬上顯示轉換後的正確結果。你可以嘗試單擊這裡進行強制刷新。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9/Sea_Surface_Temperature_-_November_2007.jpg/300px-Sea_Surface_Temperature_-_November_2007.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07年11月顯示拉尼娜條件下海平面溫度異常
反聖嬰現象(西班牙語:La Ni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因此用西班牙語聖嬰現象「厄爾尼諾」(El Nio)的陰性名詞拉尼娜(La Nia)來代表,厄爾尼諾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詞專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穌),拉尼娜是「女孩」的意思。
目錄[隱藏]
1 成因
2 影響
3 預測方法
4 參看
5 外部連結
[編輯] 成因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LaNinaGrafik.png/180px-LaNinaGrafik.pn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沃爾克環流造成反聖嬰現象示意圖
聖嬰現象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溫度變暖,反聖嬰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公分,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聖嬰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反聖嬰現象。一般反聖嬰現象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發生了強烈的反聖嬰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頭發生的反聖嬰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反聖嬰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編輯] 影響
反聖嬰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異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區,熱帶氣旋影響的區域會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2008年中國雪災
[編輯] 預測方法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e/Soi-1876-2004.png/180px-Soi-1876-2004.pn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876年-2004年SOI指數
測量太平洋塔希提島和澳大利亞達爾文之間每月氣壓差別的漲落情況,叫作「南方濤動指數」或「南方震蕩指數」(SOI),紅色線代表月漲落情況,藍色代表年度平均漲落情況。如果是負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風強度減弱,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變暖,澳大利亞北部降雨減少,發生聖嬰現象。正值高峰則表示信風增強,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溫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濕,發生反聖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