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

2008-03-02 1:29 am
甚麼是拉尼娜現象?拉娜拉尼娜現象又如何產生?

回答 (3)

2008-03-08 9:58 pm
✔ 最佳答案
反聖嬰現象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拉尼娜現象)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TA▼▲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

轉換標題為:zh:拉尼娜現象;zh-hans:拉尼娜現象;zh-hant:反聖嬰現象;zh-hk:拉尼娜現象
實際標題為:拉尼娜现象;當前顯示為:反聖嬰現象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zh-hans:拉尼娜現象;zh-hant:反聖嬰現象;zh-hk:拉尼娜現象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反聖嬰現象
zh-hans:厄爾尼諾現象;zh-hant:聖嬰現象;zh-hk:厄爾尼諾現象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聖嬰現象

顯示↓關閉↑附加說明(對轉換結果有疑問時)

用詞轉換(繁簡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以電腦程式適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都是對該技術的手動轉換的應用。

由於技術所限,用詞轉換有時會不穩定,在剛增加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時,由於緩存原因不一定馬上顯示轉換後的正確結果。你可以嘗試單擊這裡進行強制刷新。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9/Sea_Surface_Temperature_-_November_2007.jpg/300px-Sea_Surface_Temperature_-_November_2007.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07年11月顯示拉尼娜條件下海平面溫度異常
反聖嬰現象(西班牙語:La Ni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因此用西班牙語聖嬰現象「厄爾尼諾」(El Nio)的陰性名詞拉尼娜(La Nia)來代表,厄爾尼諾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詞專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穌),拉尼娜是「女孩」的意思。





目錄[隱藏]

1 成因
2 影響
3 預測方法
4 參看
5 外部連結



[編輯] 成因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LaNinaGrafik.png/180px-LaNinaGrafik.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沃爾克環流造成反聖嬰現象示意圖
聖嬰現象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溫度變暖,反聖嬰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公分,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聖嬰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反聖嬰現象。一般反聖嬰現象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發生了強烈的反聖嬰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頭發生的反聖嬰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反聖嬰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編輯] 影響
反聖嬰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異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區,熱帶氣旋影響的區域會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2008年中國雪災

[編輯] 預測方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e/Soi-1876-2004.png/180px-Soi-1876-2004.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876年-2004年SOI指數
測量太平洋塔希提島和澳大利亞達爾文之間每月氣壓差別的漲落情況,叫作「南方濤動指數」或「南方震蕩指數」(SOI),紅色線代表月漲落情況,藍色代表年度平均漲落情況。如果是負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風強度減弱,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變暖,澳大利亞北部降雨減少,發生聖嬰現象。正值高峰則表示信風增強,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溫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濕,發生反聖嬰現象。

2008-03-02 3:56 pm
厄爾尼諾、拉尼娜與南方濤動與ENSO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兩種對立的氣候現象,它們是南方濤動的兩個極端。 我們可以把南方濤動比喻為一個搖搖板,那麼當這個搖搖板傾向一側時, 就是厄爾尼諾,至另一側時,就是拉尼娜期。這三種不可分割的事件被合稱為 ENSO,即 El Nino / La Nina Southern Oscillation。

南方濤動是一個週期三至四年的長期氣候波動,所謂南方,就是以南半 球熱帶太平洋,自澳大利亞至南美洲廣泛區域的氣候變動,這主要為高 低氣壓及海水溫度的變異。

簡單而言,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區的表層水溫較正常偏高,定義為Nino3或3.4區的海水溫度持續6個月正距平0.5度。而拉尼娜則相反,是中東太平洋表層水溫較正常偏低,定義為Nino3或3.4區的海水溫度持續6個月負距平0.5度。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都是來自西班牙語的,前者解作聖嬰,後者解作聖女,亦有人稱作反聖嬰現象。這兩這現象都是在聖誕節前後數星期內發展至極盛的,因而以神聖的子女為名。


ENSO之機制與特徵

關於ENSO的成因,至今依然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但目前而言科學 家對於ENSO的特徵及發展機制已有相當的了解。研究指出,ENSO是海洋 與大氣互動的結果,海水溫度或大氣風場的轉變都有機會成為觸發ENSO 的原因。

儘管ENSO只是出現於太平洋上,但它的影響卻是全球性的,在 一九九七和一九九八年出現的一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被喻為是上世紀最 強的一次南方濤動,其做降雨影態之改變,風暴活動的異常等,造成難 以估計的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

以水溫變異作起始來討論,
南方濤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大致有以下的步驟:
1. 東西太平洋水溫異常
2. 太平洋東西向垂直環流 - 沃克環流之位移
3. 太平洋強對流區位移,降水區亦跟隨變動
4. 大氣溫度變化,半永久之高低壓系統(例如副熱帶高氣壓)亦出現位移
5. 中緯度噴射氣流位移,高空冷渦亦出現位移,西風帶變型
6. 溫帶氣旋及熱帶氣旋之活動變異

結果: 全球風場、降水及溫度異常

以下是厄爾尼諾 和 拉尼娜現象的特徵比較

厄爾尼諾 拉尼娜
‧ 東太平洋水溫上升 ( 圖一 )
‧ 澳大利亞氣壓上升 ( 圖三 )
‧ 菲律賓以東赤道西風加強 ( 圖五 )
‧ 沃克環流東移
‧ 馬來西亞對流降水減少,中太平洋增加
‧ 西風緯向氣流加強,東太平洋噴射氣流加強
‧ 阿拉斯加西風槽及東太平洋反氣旋加強
‧ 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偏東至東太平洋
‧ 東太平洋水溫下降 ( 圖二 )
‧ 澳大利亞氣壓下降 ( 圖四 )
‧ 菲律賓以東赤道東風加強 ( 圖六 )
‧ 沃克環流西移
‧ 馬來西亞對流降水增加,中太平洋減少
‧西風經向氣流加強,西太平洋噴射氣流加強
‧東太平洋阻塞高壓,中太平洋強冷渦
‧ 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偏西


但必需注意的一點是,每一次ENSO事件的特點和強度都是不盡相同的,這是因為ENSO並不是氣候週期活動中的唯一事件,它同樣會受到其他氣候因子影響,如季節變化及準雙週大氣低頻振盪等。因此亦沒有厄爾尼諾後必定跟隨拉尼娜事件的定律,也不會有同樣的大氣型態在兩次ENSO中可見。


ENSO與熱帶氣旋活動關係

以上異常特徵對熱帶氣旋之活動影響是相常直接而明顯的。

首先由於水溫分佈的改變,在厄爾尼諾年,由於中及東太平洋水溫偏高,西太平洋水溫下降,因此熱帶氣旋生成的位於亦偏東。拉尼娜年則相反,熱帶氣旋生成位於較西,即菲律賓以東近海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生成增多。

在移動路徑方面,厄爾尼諾年因為副熱帶高氣壓偏東,赤道西風加強,因此熱帶氣旋較易在西北太平洋上轉向偏北移動,進入溫帶。而位於南中國海的熱帶氣旋,亦受到低緯西風的導引而東移進入太平洋。綜合來說,就是厄爾尼諾年會較少熱帶氣旋威脅華南沿岸。

在拉尼娜年,因為副熱帶高氣壓偏西,赤道東風加強,加上熱帶氣旋較東生成,結果就是熱帶氣旋容易進入南海,且易於移近華南沿岸登陸。

 
2008-03-02 2:12 am
Q:甚麼是拉尼娜現象?
A:拉尼娜是西班牙語 “ La Niña ”(注意不是La Nina)——“ 小女孩 , 聖女 ”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 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 拉尼娜現像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像有減弱的趨勢。

Q:拉娜拉尼娜現象又如何產生?
A: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繫,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 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信風,是指低層大氣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同樣對氣候有影響。拉尼娜與厄爾尼諾性格相反,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 總體說來,拉尼娜並非性情十分溫和,它也將可能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但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


收錄日期: 2021-04-14 18:52: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1000051KK022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