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爲何孫中山先生選擇到香港念書?
A:孫中山其實共分兩階段到港念書。
第一次是中學時期,先於1883年時到香港的拔萃書室(Diocesan Home)讀書。翌年4月再轉入中央書院(即現在的皇仁書院)繼續求學。
究其原因如以下:
本來孫中山於少年時代就曾往檀香山投靠其兄孫眉,在當地接受了約四年的英語教育,同時亦深受當地的西方知識文化所影響,所以思想上跟國內的人有所不同。後又曾經考慮加入基督教,但因其兄孫眉的強烈反對和責駡,一怒之下把他趕回國內的故鄉廣東香山翠亨村。
深受西方科學文化影響的孫文回鄉後,因為文化上的衝突,即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迫使他不得不離開翠亨村。當時他認識了同村青年陸皓東,因志趣相投而成為知交,形影不離。他們看見故鄉凋敝不堪,鄉民衣衫襤褸,仍未脫貧困生活;唯獨北極殿神廟中的香火旺盛,鄉民沉迷於北帝崇拜而感痛心。當時他明白這種“偶像崇拜是真正愚昧之源”,傳統不開明不進取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令國家不進步。終於有一天,孫中山和陸皓東把村廟北極殿正殿供奉的“玄天上帝”偶像的中指折斷,又將左廊的“金花夫人”偶像的粉臉刮破,並毀去一隻耳朵。
不過,此事卻在村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當村人獲悉這是孫中山和陸皓東所為,群情激昂,打鑼敲鼓到孫家興師問罪,尤其是村中父老都要求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負責賠償,重塑神像金身。 而且這毀廟之事,又像一陣風吹遍了全村的每一個角落。當地鄉長鄉民及豪紳們都炮轟這行為“大逆不道”、 “有悖禮教” ,又責難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所教出來的;孫達成見情勢不對,迫於無奈下唯有送走孫中山及陸皓東兩人。
當時的香港雖不算是十分開明,但終究因在英國管治下思想及宗教信仰上都不被中國傳統禮教所大大限制,而且鄰近於故鄉,終究較留在故鄉妥善得多。於是在孫達成安排下到了香港讀書。
到達香港,確實是讓孫中山再次接觸西方文化的好地方。首先他進入了香港拔萃書室,並在必列啫士街綱紀慎會堂正式接受洗禮。他認為基督救世的宗旨與革命相通,但他信教重在精神,而不墨守成規。不久又轉到中央書院就讀,因為那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教師,讓他有機會學習英國國會的發展、西方共和國的組織和歐洲革命歷史等重要知識;又積極修習英文、西方科投等知識,被稱作『通天曉』。但不久因為其兄孫眉又得知他加入了基督教,所以又以佯稱生意失敗,把弟弟孫中山騙到檀香山,又完全不給其弟旅費讓他回香港續學。此情況下孫中山得身處於火奴魯魯的良師芙蘭蒂贊助回國,於1885年才再度進中央書院復學。
第二次是大學時期,當孫中山畢業於中央書院(1886年)後,原本選擇到廣州博濟醫院進修醫學,後卻轉學至香港西醫書院。他曾表明當時的原因說︰「香港有英文醫校,予以其課業較優,而地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很明顯是深受第一次在香港接受教育所影響,所以才再來香港讀醫。於是孫中山在此念了五年醫學(1887~1892)直到畢業,並結織了志同道合的其他「三大寇」,鄭士良及輔仁文社要員楊衢雲等。
孫中山選擇多次重臨香港求學以至發動其革命事業,其實也關付他對香江的整體看法。1923年,孫中山在香港的一個演講中曾講到:“30年前,我在香港讀書,看到整個香港秩序井然,建築宏偉,所有的事業都在不斷地進步,香山是我的家鄉,我每年要回香山兩次,相比之下,差距太大了,我必須自己當自己的員警,隨時留意身上的武器,這樣才能安全地行走,香山與香港兩地距離才 五十英里 ,英國人在七八十年間創造出這樣的成績,我們四千年的文明為什麼沒有一處如香港呢。”
因此可見除了第一次被迫離鄉到香港後,其他情況下都是他自願性地到香江,甚至曾於1895年1月於香港興建革命組織『香港興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