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蓖麻毒?

2008-03-02 12:29 am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中了蓖麻毒,是化學物還是一種草藥???

回答 (1)

2008-03-02 12:32 am
✔ 最佳答案
蓖麻毒素(英語:Ricin)是從一種稱為蓖麻(Ricinus communis)的植物所萃取出來的毒素,又稱蓖麻毒蛋白。此種毒素對人類的平均致死量為0.2毫克,但也有一些文獻的數據較高[1]。此毒素能抑制蛋白質合成過程,進而對生物體造成傷害。研究顯示,8顆蓖麻種子的毒素可對一名成人產生毒性[2]。不過在已知紀錄中,因攝取植物種子而死亡的案例並不多見[3]。此外,自然界中還存在某些類似蓖麻毒的毒素,例如雞母珠中的雞母珠毒素(Abrin)。





目錄[隱藏]

1 中毒症狀與治療方式
2 毒素構造與作用機制
3 生產方式
4 用途

4.1 生物與化學武器
4.2 潛在醫療用途
5 參考來源
6 外部連結



[編輯] 中毒症狀與治療方式
蓖麻毒蛋白在吞嚥、注射以及吸入等情形下具有毒性。中毒症狀則依接觸量與接觸方式而有所不同。吸入蓖麻毒者可能在8小時後才會產生中毒症狀,首先出現呼吸窘迫、發燒、咳嗽、噁心與胸悶,之後大量出汗並造成肺水腫,最後可能在低血壓及呼吸衰竭中身亡[1]。吞嚥者則可能在6小時內出現症狀,其中包括帶血嘔吐與腹瀉,並使中毒者脫水,幾天後可能因為器官停擺而死亡[1]。由於中毒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症狀,而且許多症狀類似其他疾病,因此當中毒者得知自己中毒時常為時已晚[4]。若是中毒者在3到5天之後仍未死亡,則通常會康復[1]。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1/Ricin_structure_surface.png/267px-Ricin_structure_surface.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篦麻毒的表面結構圖,藍色是A鏈,黃色是B鏈。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c/Ricin_structure_with_sugers.png/267px-Ricin_structure_with_sugers.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蓖麻毒的卡通圖,紅色部分是糖分子支鏈。
目前並無任何蓖麻毒專用的解毒劑,不過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5][4]。此外也可使用對症療法及支持療法進行救治。根據中毒方式,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幫助呼吸、透過注射方式將液體注入靜脈,以及針對中毒產生的癲癇與低血壓進行治療,或是利用活性碳洗胃。如果是眼睛接觸,則以清水沖洗[1]。

[編輯] 毒素構造與作用機制
蓖麻毒蛋白是一種異源二聚體糖蛋白[6]。包含兩條具有不同胺基酸序列的蛋白質鏈,分別重約30kDA,兩蛋白質鏈之間以雙硫鍵相連。除此之外,還有兩種不同長度的糖分子支鏈結合於其上[7]。兩條蛋白質鏈如下:

A鏈(A chain;EC 3.2.2.22)含有267個胺基酸[6],是一個N-糖苷水解酶,此鏈會切斷rRNA上的一個共價鍵[8],使一個腺嘌呤遭移除[6]。由於rRNA是組成核糖體的主要物質,而核糖體又是合成蛋白質所需,因此當rRNA遭破壞時,會使蛋白質的合成受到抑制。

B鏈(B chain;EC 3.2.2.22)是一個凝集素,其第262個殘基和A鏈之間以雙硫鍵結合[6]。此鏈可與細胞表面上的半乳糖殘基或甘露糖殘基結合[9],協助A鏈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以發生作用。有許多植物,如大麥,含有A鏈卻沒有B鏈,因此人們不會因為攝取大量大麥而中毒。

[編輯] 生產方式
蓖麻毒可輕易地從蓖麻子油(castor-oil)生產過程中殘留的廢物裡純化出來。蓖麻毒在壓榨蓖麻子油所遺留的種子與果泥中,約佔有5%的重量。在美國若是被發現生產或持有蓖麻毒,最高將可能被判處30年的徒刑。

[編輯] 用途

[編輯] 生物與化學武器
美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蓖麻毒的潛在軍事用途,當時的構想包括使用蓖麻毒作為毒氣,或是將其包覆於彈藥外殼。毒氣研究並後來並沒有充分進行;而在子彈或砲彈外殼包覆毒素,則違反了1899年的海牙公約。到了二次大戰時期,美國與加拿大開始研究將蓖麻毒放置在集束炸彈之內。不過經過測試之後,他們發現經濟效益比使用光氣更差。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5/Markov_umbrella.PNG/267px-Markov_umbrella.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刺殺喬治馬可夫的雨傘尖端之構造。
蘇聯特務機關KGB在冷戰時期曾將蓖麻毒用來作為生物武器。1978年9月7日,保加利亞異議人士喬治馬可夫在英國倫敦被人用雨傘刺中,由於雨傘尖端藏有包覆蓖麻毒的膠囊,且其中含有約0.45毫克的毒素[4],因此使馬可夫中毒,並於3天後身亡。他的死因是在驗屍之後才為人所知,可能的兇手是保加利亞的秘密警察,而毒素可能來自KGB的支援。在稍早,一名蘇聯異議人士亞歷山大索忍尼辛,也曾在與KGB探員接觸之後出現類似於蓖麻毒中毒的症狀[10]。
在1972年的生物武器公約及1997年的化學武器公約中,蓖麻毒皆被收錄於附表1化學品(schedule 1)列管名單當中。

收錄日期: 2021-04-26 18:23: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01000051KK020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