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收驚,屬於道教宗教儀式之一,粵語稱為「喊驚」,亦有「叫魂」、「招魂」等別稱。後來,儒教、齋教或佛教亦有相同類似儀式。至今,收驚仍偶見於東亞台灣、中國河南、浙江、福建、廣東、香港一帶。尤其是台灣,收驚已成為民間傳統療法之一,漸脫迷信層次,也亦有「收驚文」、「收驚咒」等術法流傳。
今因宗教流傳等因素,臺灣為大規模施行收驚儀式的主要地區。例如民間神壇、台北知名廟宇行天宮等。
在受術者方面,通常無須任何配合動作,也可由受術者的衣物替代。對象則一般適用於受驚嚇或無由哭鬧的小孩,但近年來,受術者也不再侷限於小孩。而於施術者來說,身分可為受術者的親人或廟宇人員(如道士、道姑、效勞生等)。前者收驚無一定程序或規矩,後者則有咒語式、 符籙式及香米式三種,差別僅是施術法器差異。
近現代後,也有人認為收驚為心理治療一部份,並將其歸類於傳統療法,並有其私人認證制度。
程序
不論咒語式、符籙式及香米式的收驚程序大約都是施者要先膜拜道教神祇(如觀世音、關公)央請幫忙、唸咒(讀文)及特定手勢。大體來說,咒語或咒語式為收驚必要程序,差異較大者則為香米式和符籙式。
香米式
再以香米式為例,施術者稱為先生媽的年長婦女,會於施術前先將婦人帶來一碗米倒進盤內,再使用一疊紙錢將米壓平放至廳堂供桌。之後再用嬰兒穿過衣服覆蓋餘米上,點香後再祈求神明幫小孩把驚亂的三魂七魄收歸穩定。最後,先生媽掀開衣服依其米堆紋路,解釋受驚原因。最後,先生媽使用拇指與食指抓起幾粒米,在受術者嬰兒胸前及背後唸唱收驚歌後,收驚儀式才告完成。
早年,家屬帶至用來當成法器的收驚米,成為先生媽的收驚酬勞。今日收驚者,則改以裝有現金的紅包作為報酬。
符籙式
符籙式收驚法以符籙為主體,一般來說,該符籙通稱為收驚符。以紙張畫上咒語的收驚符製作與一般符咒大約類似。需具有敕紙、咒法、敕筆、敕硯台,並有一定畫符程序、畫符口訣、敕令請神總咒等。除此,亦有執香收驚法、擦身收驚法、衣服收驚法、卍字收驚法等法術旁支。而受術者通常則需將此符籙和水服下,現代,亦有浮貼居家門柱者。
收驚歌
傳統收驚歌起源來自臺灣民間信仰,歌詞內文借助拜請的民間信仰神祇也來自臺灣道教、王爺信仰、中國福建地方神、外來神、自然神及動物神等等。另外,也展現對十二生肖崇拜及八字流年。也有人認為收驚歌來源可遠自楚辭,只不過楚辭招的是亡魂,收驚歌所招的卻是生魂。除此,也有道佛儒多教徒者使用大悲咒取代收驚歌或收驚咒。
收驚歌歌詞長短不一,如:
拜請觀音佛祖、媽祖來收驚。東無驚、西無驚。OO(受術者)無驚無膽嚇,心肝頭按定定。收起起收離離,王神惡煞出去跑千里。
鼠驚、牛驚、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驚,阮嬰仔也無驚。無驚無膽嚇,十二條元神轉來在本宮在本命。
山頭水尾收魂收魄收在身,路頭路尾,田頭田尾,園頭園尾,厝前後壁,埕頭埕尾,廳頭廳尾,房前房後,不收別人魂、不收別人魄。無青驚無膽嚇。鼠收魂收魄收在身,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不收別人魂、不收別人魄。(節錄)
中國大陸或香港
在中國內地或香港,收驚亦有叫魂或喊驚的別名,時機則是年幼小孩罹患不知名疾病或輕症者。叫魂施術者通常為小孩親人,其叫魂程序不一,不過通常與宗教相關。
例如,在晚飯前後,由施術者先上三炷香,在香燃燒後,由施術者開始喊叫。喊叫必須帶上孩子的姓名。例如小名爲狗兒的孩子就喊「狗兒嚇掉魂回來了沒」。另一親人則於房內答「狗兒嚇掉魂回來了。」,其喊叫歷經十數八腔方歇。除此,也有簡化單人施術或以香灰取代香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