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句話的時代背景?

2008-02-28 10:15 pm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越??矩!』是什麼年紀宗的

回答 (1)

2008-02-29 1:14 am
✔ 最佳答案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越??矩!』是春秋末期(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參照孔子生平:
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三歲喪父。小時跟著母親過著不算富裕的生活。事實上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滿十五歲後,為了幫助家用,從事過儒的工作,在當時儒是在貴族遇有婚喪祭祀等需要禮儀的場合,雇來配合奏樂念禱的人。後來因為孔子的母親反對,認為這是低賤的職業,使得孔子再度重拾書本。母親過世之後,年輕的孔子求職受挫,故更堅定向學之志。
三十而立。經過了十餘年苦讀有成,並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職。三十歲時名聲漸漸響亮,且開辦了私學,開始以有教無類的精神來教育貴族、平民甚至奴隸的子弟。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魯昭公被三桓打敗,遭趕到齊國。孔子也去齊國,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為齊景公服務,但為齊相晏嬰所阻。
四十而不惑。孔子居齊三年之後,失望地返回魯國重拾教鞭。以作學問和教學彌補了在政治上的失意,並且在其中領悟了更多的事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五十歲時魯國發生了陽貨之亂,五十一歲時重獲起用為官,任中都宰。孔子以三個月的時間肅清小偷、賭博、遊民。因績效斐然,晉升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在一年之內執法公正,之後孔子又在夾谷齊魯會上取得外交勝利、降低三桓居城並平其家臣內亂、誅殺少正卯。這當中又以誅殺少正卯一事較具爭議。另外“三月使魯國大治”的說法亦指此時。可惜于五十六歲時,齊人致贈女樂與魯君臣,定公與季桓子于郊祭時又不分祭肉與孔子。(這是辭退不稱職、不想用的官員之方法)孔子只好離開魯國與學生一齊周遊列國去了,這其中的過程艱辛。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後來得學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魯。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了。之後,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經典及教育後進之上,直到逝世。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30: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8000051KK009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