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盆荼餸菜的意義

2008-02-28 8:46 pm
點解古代的盆菜一定要用依8款野,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雞、鯪魚球和炆豬肉...依8款食物有冇佢既含義先採用?

回答 (3)

2008-02-28 9:52 pm
✔ 最佳答案
想知的話,先要了解『盤菜起源』及『盤菜烹吃依規舉』

『起源』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未年,奸臣誤國,以致元兵南下進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自浙江安徽逃至福州,立端宗趙罡為帝(公元1276年),因受元兵窮追,於是再經漳州而至九龍,駐蹕於九龍灣西【即今日之啟德機場當時為一小山丘,後人在此建「宋皇臺公園」以誌其事現該地區尚存有二王殿村、金夫人墓(金公主),侯王廟等名稱或名勝,可以為證】,後移師向西,經今日之新界,新界居民以皇師抵境,乃殷勤招待,惟倉卒間,盛菜餚用具不足,遂以容量較大之木盤盛之,因而成為今日之「盤菜」。

『烹吃規舉』製作盆菜的材料相當豐富,古代所用的材料最少有八樣,包括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炆雞、魚球和豬肉。近代的用料更是多不勝數,主要材料包括:豬、雞、鴨、鵝、鮑、參、翅、肚、魚、蝦、蟹、冬菇、魚球等;配料則有魷魚、門鱔乾、蝦乾、豬皮、枝竹、蘿蔔等。其中,以圍頭炆豬肉最考師傅功夫,亦是圍村盆菜的精神所在。大家也許會發現蔬菜在盆菜材料中並不入流,因為蔬菜在鄉村地區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試問又怎能招待古代的皇帝和現代尊貴的顧客們呢?所以蔬菜和飯麵等皆是隨盆分別送上。
只要想想也令人垂涎三尺的各種材料經烹調後,會被師傅一層一層有序地疊進大盆之中,這工序又稱為「打盆」。「打盆」是有正宗的要求的,上三層是米鴨、雞、鯪魚球、乾煎蝦碌等乾料,下三層則是蘿蔔、豬皮和圍頭豬肉等容易吸收餸汁的材料,這樣便可做到餸汁一層一層地往下滲。吃的時候一層一層的吃下去,一層比一層的滋味。當將近食飽時,可把多餘肉料先取出,然後加點滾水當作火鍋底,灼些青菜或煮個粉麵,盡享盆菜的精華之餘,而且營養均衡。

由於當時的圍村並沒有太多貴重的食材,他們只是各自取出自己所有的放在一起供皇帝之用,故並沒有特別之含意。
2008-02-28 9:21 pm
最早流行於新界圍村
當地喜慶時節所採用的宴會菜式。
鄰裏關係密切的圍村人,每逄喜慶,就會在祠堂擺設盆菜宴,一開就是數十至上百席,甚至是早晚連開的流水宴
1.
起源於南宋末年
當時宋帝昺與群臣南下逃難,途經現時的新界 ,村民見他饑寒交迫,於是每家每戶便把好吃的拿出來招呼這貴賓。但一時間卻找不著足夠數量的盛器
找來一個大木盆,把各種菜餚全放進去,成為盆菜。
從此,圍村人把這種吃 盆菜的文化流傳至今。
2.
不過食評家唯靈先生認為傳說很難查證
他在五十年代在屏山品嚐過盆菜當時宴會是分階級的
他與其他嘉賓是在內堂吃「九大簋」,盆菜只是給「耕仔」(佃農)吃他們推測此舉可能為了消除階級矛盾,故前人虛構出皇帝也曾吃盆菜的故事,以示並非在宴會上待薄他們。
3.
以前經濟條件比較差,沒有能力購置大量瓷器碗碟用於宴會,於是木盆便成為最方便的食具。
材料:
凡雞鴨鵝,鮑參翅肚魚等等均可作為盤菜主要餚料;配料則有魷魚、蝦乾、豬皮、枝竹、蘿蔔等等。
各項材料經烹製後,一層一層的疊置盤中
最下層者為易吸收餚汁之物料如蘿蔔、門鱔乾、 豬肉、枝竹等
中層為豬肉, 上數層則為雞、 鴨、 魚、 蝦等。喫時應一層一層的往下喫,既衛生,又有次序。但現代才喫肉的人,常以公筷先從底層撈起,喫好味道的蘿蔔去。
盆菜的文化意義:
--象徵「團結」
以前喜宴是不發帖的,只會在門口貼張紅紙村中兄弟便會自動赴宴吃盆,過程中沒有迎賓、敬酒、送客等儀式,客人吃飽了不需道謝便回家,想把吃剩的食物拿回家也可以自便
可見村民藉著盆菜達至整村無分彼此,成為一個個體,團結和睦。
--代表「平等」
富裕的人和家貧者都會共同進食,當中沒有甚麼繁複的禮儀,更沒有分等級入坐。
可見在傳統吃盆時,村民不分你我,互相信
--另一個意義是「承認轉變」
村民的婚宴若是沒有舉辦盆菜宴,村中是不會承認其婚姻的
此外,添丁的「點燈」儀式都會吃盆菜
代表承認孩子身份,吃過盆菜宴,這孩子便是村中一員,有太公財產的繼承權
2008-02-28 8:53 pm
多數都係多福多壽添丁旺財
發個大財一年抱兩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9: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8000051KK007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