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1911年端午節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7年在哈爾濱就讀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師大附中,未婚夫汪殿甲尾隨而至,兩人在哈爾濱道外正陽十六道街的東興順旅館同居。1932年,汪殿甲以回家取錢為由,將懷孕中的蕭紅拋棄,險些被旅館老闆賣到妓院以抵還六百多元的食宿費。孤苦無助、重病纏身的她向報社投稿求助,報社編輯蕭軍趁著松花江發大水的混亂救出蕭紅。兩人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號大院的一間小房同居。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6月,蕭軍與蕭紅移居青島觀象一路1號的一座兩層小樓。9月,在這裡寫完了長篇小說《生死場》。這部小說以「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序),生動地寫出了幾個農婦血淋淋的的悲慘命運。
10月,他們又移居上海法租界拉都路福顯坊的一個亭子間。1935年12月,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作為奴隸叢書之三,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魯迅為它寫序。蕭紅由此蜚聲文壇,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曾說,將來取代丁玲成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蕭紅。同年,兩人一同完成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
1936年,蕭紅為擺脫感情問題的困擾而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1938年,蕭紅寄居在西安「西北戰地服務團」時,與同居了六年的蕭軍分手,1939年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
1940年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同抵香港,擠住在九龍尖沙咀樂道八號的小屋。在這裡她寫下最成功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1年12月8日,日軍從深圳開始進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1942年1月22日,蕭紅死在戰亂中的香港一個臨時醫院(聖士提反臨時醫務站)里,年僅31歲。死前又被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不能發聲,痛苦萬狀。這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25日黃昏,葬於香港淺水灣,後因墓地遭破壞,部分骨灰遷葬廣州銀河公墓,部分卻埋於香港中半山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一棵樹底。
詩人戴望舒寫了《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時寂寞的路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