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拜佛來平靜心情,我想問到那裡可以請佛回家?大約需要多少錢!

2008-02-25 1:38 am
我想拜佛來平靜心情,我想問到那裡可以請佛回家?大約需要多少錢!

回答 (3)

2008-02-27 6:41 am
✔ 最佳答案
阿彌陀佛,我是小布丁,願能完滿解答你的問題。很高興你開始有這顆心,有這顆開始求清淨的心,我相信這絕對是一個好開始。你要明白拜佛的意義何在,如何從拜佛這個運動,去求得清淨自在的心。

一 心 求 佛 , 佛 菩 薩 時 時 刻 刻 保 佑 你

我們每天拜佛,拜佛幹什麼?求佛菩薩加持,我不要退轉,這個要緊。乃至於世出世間一切的事業,順利或不順利,也是佛菩薩加持的。一心求佛,佛菩薩時時刻刻保佑你。可是境界有順有逆,有許多逆境當時很不愉快,到最後想想是好事,幸虧是逆境,成了一個大的增上緣,如果不是逆境,這就不能成功了。

史 宏 熹 居 士 小 例 子

例如,史宏熹居士往生,如果他一生很得志,年年升官發財,他就不能往生了。他一生不得志,怎麼辦?老實念佛,念到最後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成功了,他是真往生了。沒害病,往生前一天告訴大家,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天就走了。往往逆增上緣是莫大的精進動力,使他能成功。我們在講台上給諸位介紹這部經,也是佛菩薩神力加持,如果沒有佛力,不曉得從哪裡講起。這是我們現前就得佛慈加被。

拜 佛 是 一 種 非 常 好 的 運 動

善導大師教我們,「身專禮阿彌陀佛」,禮是禮拜,我們每天早晚拜佛。拜佛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所以大家不要作體操、打太極拳,沒有意義,浪費時間,你想活動身體,拜佛就好。這樣子健身,你念佛的功夫不間斷;用別的方法,你念佛的功夫間斷。拜佛每天拜多少?不一定,自己可以去定,有時間就多拜,沒有時間就少拜,按照自己生活環境來定。

多 事 不 如 少 事 , 少 事 不 如 無 事

真正念佛人要記住一個原則:少事。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分內的事情要作,分外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找事,你的心才會清淨,無事找事,這是很苦的事情。現在外頭競選,這無事找事,這些官、委員,請我去作,我也不幹,為什麼?我討厭開會,麻煩!說話也是如此,言語愈簡單愈好,省心省語。多念佛、多想佛,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生才能修得成功。所以,「口專念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這三種方式,是以念佛為主、執持名號為主,以禮拜、觀想為幫助。

身 不 動 , 這 個 身 就 會 生 鏽 , 就 會 長 病

現在人會生病,身要舒服不想動,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恰恰顛倒了。身不動,這個身就生鏽,就長病;心在那裡動,心也生病了。心本來是清淨的、不動的,現在你偏偏叫它動,心生病了。心病了,身怎麼可能健康?諸位要知道,養心要靜,養身要動。佛門的禮拜,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五體投地在那裡做運動。拜佛的時候心地恭敬,這個恭敬心就是一念不生,這叫恭敬,心清淨,以清淨心來拜佛,這是最恭敬的。這就是你去求平靜自己心情的最佳辦法。

拜 佛 的 時 候 , 一 念 不 生 謂 之 誠

一面拜佛、一面心裡還在那裡禱告,「佛菩薩你要保佑我」,那就不靈了。為什麼?不恭敬,心不誠了。你是以妄想心在那裡拜佛,怎麼可能會有感應?也許有人問,我心裡有願有求,我不說出來,佛怎麼知道?佛要是不知道,他就不叫做佛了,佛會知道的。所以用不著去動念頭,用不著去禱告。你愈是動念頭、愈禱告就愈不靈。你不動念頭、不禱告,你去拜佛,那個佛就靈,因為誠則靈,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心裡動個念頭就不誠,不誠就不靈,沒有感應道交了。這些原理都應該要記住,要知道。

香 港 佛 陀 教 育 協 會 , 寶 貴 佛 像 免 費 結 緣

請佛像回家,很簡單,請你拿紙筆抄下。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九龍尖沙咀漢口道三十九至四十一號怡達中心九字樓。九樓就是取佛經、佛像及一些小圖書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結緣和請經書佛像,全部都是免費的,而且他們的佛像是非常殊勝和精美的,外面的店舖賣的不能媲美。你也可以順道去拿拿經書,好好去認識佛教是怎樣的教育。裡面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佛教陀義工,他們都是非常友善的,如果你有什麼問題,隨時可以請教他們。佛像拿回家,用框框掛起來就可以,記緊每天都要拜佛啊。

阿彌陀佛,小布丁先說這麼多喇。
參考: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ft.amtb.tw/
2008-02-27 3:04 am
很高興你有這個善心,其實佛已經在你的身邊,如果你還想要佛像的話,可以在一些店買,接著到佛堂去開光,大約需要多少錢?那就要看你的佛像有多大和用什麼材料去造啦,如果不是什麼貴的材料那大約100$-250$啦再見!!
參考: 自己的一些愚見
2008-02-25 7:59 am
仰慕佛陀
對佛法具有歡喜心,信心十足的比丘,
諸行解脫,證得究竟喜悅的寂靜安樂境界。(偈 381)
  跋迦梨是舍衛城裡的一位婆羅門。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裡來化緣。佛陀安祥、沈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為對佛陀的執著而出家,加入僧伽,俾能更親近佛陀。出家為比丘後,他總是靠近佛陀身邊,而疏忽他的職責和修行。佛陀就告誡他:「跋迦梨,你這麼注意我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領會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見"我。不能領會佛法的人,並沒有"看見"我。所以你必須離開我的視線 (註)。」跋迦梨聽見佛陀這麼說後,十分沮喪,無法忍受下去,他就離開精舍,想要到山頂上,跳下來自殺。
  這時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內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喪失證得聖果的機會,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覺佛陀好像就在他身邊。跋迦梨果真馬上忘記哀傷,內心安祥下來,正念也現前,他更決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內心。不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執著障礙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勵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師多麼崇高或神聖,都不應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須自求解脫,不可依賴他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收錄日期: 2021-04-21 13:28: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4000051KK032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