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簡介

2008-02-24 9:28 pm
幫幫手~急~,,快

回答 (1)

2008-02-24 9:39 pm
✔ 最佳答案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彥端,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今江蘇省泰州市),遷興化縣(今江蘇省興化市),再遷吳縣,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由於缺乏資料而眾說紛紜,甚至對有無此人都有爭議。《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其門人。
身份爭議
早自明朝時,就有人提出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南曲著名戲劇家之一的施惠。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
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耐庵即施惠號」。此外,曲學大師吳梅也持此觀點。
此後又有人考證《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施惠也就是施耐庵。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一些說法也只見與稗官野史。
此外,戴不凡又認為「疑施耐庵即郭勛」。他認為郭勛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

家世
關於施耐庵的籍貫一直多有爭議。自從在江蘇大豐、興化一帶發現了施耐庵的一些史料文物後,經過學者研究,基本上認為祖籍是泰州海陵縣,鼻祖世居興化,後遷蘇州。施耐庵晚年為避戰亂,又遷回興化,旋即徙居白駒場(現屬鹽城市)。
施耐庵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後裔。父親施元德依靠撐船維持家計,母親姓卞。有兄弟三人。

生平
由於關於施耐庵生平的文字資料缺乏,研究者多采集許多施耐庵家鄉的口頭相傳資料及後裔的口述和野史,來大致勾畫出施耐庵的一生。而一度被認為是信史的王道生《施耐庵墓誌》和袁吉人《奶庵小史》則被認為是偽作。

求學入仕
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於平江路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懷胥橋北施家巷。由於家貧,無法上學。7歲開始,他只好通過自學學習。13歲後在滸墅關的一家私塾念書。
19歲時,他考中了秀才。並且同私塾教書先生的女兒季氏結婚。25歲時被蘇州官吏薦為「孝行信義」,29歲考中舉人。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36歲的施耐庵中辛未榜進士,並結識了同榜的進士,也就是日後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的劉伯溫。
得中進士後,施耐庵被朝廷委以錢塘縣尹之職。但是當時由於作事情需要得到元人擔任的達魯花赤批准,施耐庵十分不得志。做了兩年縣尹,由於觸怒元人,憤然辭官。在蘇州施家橋辦學授徒。在這裡,他收下了一個商人的兒子羅貫中(也就是日後《三國演義》的作者)為徒。其間施耐庵父親和妻子相繼逝世,隨後續娶了申氏。此時他已經開始著手撰寫《水滸傳》。
至正年間,販賣私鹽的張士誠起兵反元,其屬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於是在卞元亨的邀請下,施耐庵成為了張士誠的軍師。在施耐庵地幫助下,張士誠從興化一路打到蘇州。此時,由於意見不合,施耐庵辭別張士誠,帶著門人羅貫中四處游學。

隱居著書
開始施耐庵在常熟河陽山隱居,為當地一家姓徐的人家當教書先生。三年後,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舉施耐庵,但是他堅辭不就,只好離開河陽山,回到蘇州施家橋。《水滸傳》大體也是在此時寫成。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包圍蘇州攻打張士誠。為了躲避戰亂,在好友的幫助下,施耐庵舉家遷回興化白駒場故居。
《水滸傳》成書後,很快民間傳抄開來。根據民間傳說,劉伯溫奉皇帝之命尋訪施耐庵時,發現了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並帶給了皇帝。朱元璋看過後,認為 「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必貽大患。」密令當地官吏逮捕施耐庵。
施耐庵被關押一年多後被釋放,但是身體已經不行。雖然有羅貫中的幫助,但是返家途中又染病不起,只好在淮安養病。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客死於淮安。

身後


民間傳說,施耐庵墓地有兩處。河陽山永慶寺西側墓地是假的。據說是施耐庵在這裡居住時結識的朋友陳聚、陳基兄弟所修。真墓則位於施家橋。
根據1962年出土的其子施讓墓的「施讓地券」記載,位於施家橋的施耐庵墓地是其孫施文昱在景泰四年從淮安遷葬與此。墓地西面有蘆葦盪,相傳「水泊梁山」的描寫,多取材於此。其後人每年三月初一(忌日)和十月初二(生日)都會來此掃墓。一直延續到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
此外,興化縣縣長蔡公傑於1943年據《興化縣續志》所記,於縣東施家橋修施耐庵墓,立碑書「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興化縣續志》關於施耐庵記載,源自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而該文所引內容被認為是近人偽作。

《水滸傳》的創作
施耐庵棄官後,深感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當時有張士誠在蘇州起兵稱王,教書之余決心立志著書濟民勸世。施耐庵又懼於文字獄,於是便以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的故事曲筆為書。羅貫中幫助整理書稿。他們在書肆中翻找各種有關宋江起義的記載,逐漸寫成此書 。
施耐庵開始在河陽山隱居寫書,後搬到白駒場。書中許多的景物描述,多取材自他隱居地周圍的自然景色,其中梁山泊的描寫被認為是以張士誠起義地的得勝湖、小陽山為背景。而書中的好漢的人物原型則許多來自張士誠的部下。
幫助他寫書的不僅有親戚和門人羅貫中,還有好友魯淵、劉亮、陸謙等人。
施耐庵被朱元璋關進獄中後,關於他出獄的原因有不同的傳說。一種說法是他又寫了一部《封神演義》,朱元璋看過後覺得完全是胡言亂語,因此釋放了他。另一種說法是《水滸傳》後五十回受招安的內容是在獄中完成,朱元璋看後覺得不是歌頌農民起義,於是釋放。但是《水滸傳》還是被查禁。
施耐庵去世後,羅貫中將書稿整理後準備去當時刻書中心福建建陽刻印。但是當地無人敢印這部書。羅貫中無奈,只好留在當地等待時機,並且又對《水滸傳》重新進行了整理。不久後,他也染病去世。直到嘉靖年間,由朝廷派去攻打倭寇的宗臣得到羅貫中後人進呈,付諸刻印。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12: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4000051KK017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