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急)

2008-02-24 4:44 am
大禹治水的故事

誰知???

回答 (4)

2008-02-24 4:51 am
✔ 最佳答案
大禹治水是發生在幾千年前我國古代國家剛剛形成時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一件事。
據古文記載,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
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難。面對到處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們只得
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
完成這個任務。由於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圍截的方法,治水9年,勞民傷財,
不但沒有治住,反而越來越大。堯死後,大家推舉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巡視治水
情況,看到解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
舉鯀的兒子禹。禹是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
一個姑娘結婚,意志堅強的大禹,看到群眾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負的重大任務,
便毅然決然地告別妻子,來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一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
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洪水氾濫是因為來勢很猛,流不出去。」有人
建議:
「看樣子,水是往低處流的。只要我們弄清楚地勢的高低,順著水流的方向,開挖
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辦了。」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啟發,他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
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改鯀過去「堵塞」的辦法
為「疏導」來根治水患。
為了便於治水,大禹還把整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州,即冀、兗、青、徐、揚、荊、
豫、梁、雍等州。從此,一場規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開了。
大禹親自率領20多萬治水群眾,浩浩蕩蕩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卓絕勞動。
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形狀近似於今天
的鐵釽),櫛風沐雨,廢寢忘餐,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由於辛勤工作,他手上長滿老
繭,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長期泡在水中,腳指甲也脫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
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這時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沒幾天,恰好從家裡傳來嬰兒哇哇的
哭聲,他怕延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抱在妻子懷裡的兒子已經會叫爸爸
了,但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進去;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
使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治水工作還是很忙,又匆忙
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在大禹領導下,廣大群眾經過10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沿
著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他們又回過頭來,繼續疏通各地的支流溝洫,排
除原野上的積水深潭,讓它流入支流。從而制服了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
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對於大禹的功績,廣大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
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相傳黃河上游的龍門山上的禹門口(今陝西韓城與西河津之間),為大禹所鑿。龍
門山口,口寬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騰咆嘯,聲如巨雷。集中在龍門水下的大鯉魚為
急流所迫,隨之而下,向下不斷跳躍,即民間流傳的吉祥之兆——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里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
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
偉績。
大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夏朝。我國的歷史從此時起,進入了階級社會,時
間約在公元前21世紀。
2008-02-24 5:15 am
大禹,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國君主。

大禹的父親叫鯀。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於是,鯀--大禹的父親被舜帝命去治水。

鯀上天偷了一袋『息壤』。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鯀十分高興,治水時,他就取出一點息壤,放在水上,然後讓風吹,息壤就變成一條一條的堤壩。鯀想用築堤的辦法來減少洪水的衝擊。可是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但那樣洶湧的洪水,光用土是擋不住的。所以堤壩最後總是被沖垮,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鯀由於只相信築堤壩堵水,結果沒有把洪水治好,被舜帝處死了。

後來,禹長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決心治好洪水。大禹為治水穿山越嶺,腳趾甲都磨光了。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幾年終於將洪水治平。

大禹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雖然只是一個國君,卻很受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舜沒有把帝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是禪讓給賢能的大禹。
參考: 老舊故事
2008-02-24 4:56 am
大禹治水的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禹治水是發生在幾千年前我國古代國家剛剛形成時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一件事。
據古文記載,大約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
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難。面對到處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們只得
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
完成這個任務。由於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圍截的方法,治水9年,勞民傷財,
不但沒有治住,反而越來越大。堯死後,大家推舉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巡視治水
情況,看到解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
舉鯀的兒子禹。禹是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
一個姑娘結婚,意志堅強的大禹,看到群眾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負的重大任務,
便毅然決然地告別妻子,來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一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
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洪水氾濫是因為來勢很猛,流不出去。」有人
建議:
「看樣子,水是往低處流的。只要我們弄清楚地勢的高低,順著水流的方向,開挖
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辦了。」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啟發,他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
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改鯀過去「堵塞」的辦法
為「疏導」來根治水患。
為了便於治水,大禹還把整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州,即冀、兗、青、徐、揚、荊、
豫、梁、雍等州。從此,一場規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開了。
大禹親自率領20多萬治水群眾,浩浩蕩蕩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卓絕勞動。
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形狀近似於今天
的鐵釽),櫛風沐雨,廢寢忘餐,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由於辛勤工作,他手上長滿老
繭,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長期泡在水中,腳指甲也脫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
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這時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沒幾天,恰好從家裡傳來嬰兒哇哇的
哭聲,他怕延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抱在妻子懷裡的兒子已經會叫爸爸
了,但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進去;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
使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治水工作還是很忙,又匆忙
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在大禹領導下,廣大群眾經過10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沿
著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他們又回過頭來,繼續疏通各地的支流溝洫,排
除原野上的積水深潭,讓它流入支流。從而制服了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
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對於大禹的功績,廣大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
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相傳黃河上游的龍門山上的禹門口(今陝西韓城與西河津之間),為大禹所鑿。龍
門山口,口寬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騰咆嘯,聲如巨雷。集中在龍門水下的大鯉魚為
急流所迫,隨之而下,向下不斷跳躍,即民間流傳的吉祥之兆——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里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
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
偉績。
大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夏朝。我國的歷史從此時起,進入了階級社會,時
間約在公元前21世紀。
2008-02-24 4:49 am
大禹,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國君主。

大禹的父親叫鯀。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於是,鯀--大禹的父親被舜帝命去治水。

鯀上天偷了一袋『息壤』。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鯀十分高興,治水時,他就取出一點息壤,放在水上,然後讓風吹,息壤就變成一條一條的堤壩。鯀想用築堤的辦法來減少洪水的衝擊。可是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但那樣洶湧的洪水,光用土是擋不住的。所以堤壩最後總是被沖垮,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鯀由於只相信築堤壩堵水,結果沒有把洪水治好,被舜帝處死了。

後來,禹長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決心治好洪水。大禹為治水穿山越嶺,腳趾甲都磨光了。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幾年終於將洪水治平。

大禹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雖然只是一個國君,卻很受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舜沒有把帝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是禪讓給賢能的大禹。


收錄日期: 2021-04-28 23:37: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3000051KK041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