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人資料一問

2008-02-24 2:03 am
如題我要一些中國少人識的偉人資料。

注意!!!少人識!!!

我不要維基!!!

回答 (4)

2008-02-24 6:57 pm
✔ 最佳答案
禁煙及鴉片戰爭
林則徐生於乾隆末年,活躍於嘉慶、道光年間,是為嘉道中衰的時代,官員腐敗無能,思想狹窄。儘管林則徐處身黑暗的官場中,仍能堅守信念和道德價值。正因為他有如此強大的信念,打動了道光帝禁煙的決心。

禁煙是一件極為艱鉅任務,鴉片的利益輸送關係網植根每一級階層,京中的官員、地方官、外商、煙販,及鴉片吸食者重重勾結。林則徐以其智慧力挽狂瀾,全力以赴,其道德價值打動中國民衆和外國人,表現了民族氣節。

但林則徐忽視了英國的國力和反應,而且在尚未對西方國家來中國進行貿易之背景、地理環境徹底瞭解時,便操之過急,即冒然採取強硬手段。此外,他亦對對手義律非常輕視,缺乏溝通[100]。非常諷刺的是,義律本身非常反對進行鴉片貿易,然而,他視林則徐的行動為干涉正常貿易之行為,於以對抗;而林則徐本身支持正常貿易,視鴉片貿易為正常貿易之干涉,將義律標誌為煙販一般,更擊起義律的反抗。林則徐之行為導致鴉片戰爭爆發,打開其他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之大門。
參考: Cress
2008-02-24 3:19 am
第一個係張學良 (1901 - 2001)。

張學良(1901 - 2001),字漢卿,別號毅庵,清光緒27年(1901年)六月四日生於遼寧省台安縣,為東北軍閥張作霖的長子。1928,日本人於皇姑屯事件中將張作霖炸死,年輕的張學良繼承父位,成為東北地方的統治者。張學良自知無法以東北一方之力抵擋日本的強大軍事力量,為了謀求集中全國力量共同禦侮,他以「易幟」的果斷行動,統一於蔣介石國民黨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迅速淪入敵手,使他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罪名,讓他的生命更為沉重。為了收復東北失地,他參加剿共內戰,但卻一再受到紅軍的沉重打擊。在日軍侵華情勢日漸危急及人民要求停止內戰,立即抗日的影響下,張學良在共產黨抗日民組統一戰線政策的爭取下,同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促成了全面對日抗戰的局面。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判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卻遭到長55年的軟禁,直到1991年,始偕同夫人赴美,2001年十月在夏威夷逝世。

西安事變
1936年,日本侵華情勢日漸危急,當時的中央政府領導人蔣介石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將中央軍主力用於消滅共產黨紅軍,引起國內民眾普遍的不滿。張學良、楊虎城利用蔣介石赴西安視察之際,捉拿蔣介石,以兵諫的方式,要求立即停止內戰,全面抗日,蔣介石同意後,使獲得釋放,是為「西安事變」。第二年(1937年),蔣介石正式決定,以戰爭的形式抵抗日本的侵略。正是這場戰爭,使得中國各個政治、軍事派別捐棄前嫌,共赴國難,終於打敗了日本人,致使中國擺脫了自1895年第一次中日戰爭以來一直遭受日本淩辱的命運。此外,這場戰爭,加速了共產主義革命的進程。


第二個係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 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號漁父,國民黨代理事長。出生於湖南省桃源,逝世於上海,是中華民國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是孫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中國國民黨的組建人之一。後來被袁世凱刺殺。


第三個係宋慶齡。
宋慶齡原是宋家二小姐,其姊藹齡原是孫中山的秘書,後因與孔祥熙結婚辭職而舉其妹自代,自此為中山先生與宋慶齡譜上了"忘年戀"的樂章。中山先生于1925年去世,他們只過了12年的婚姻生活,但慶齡對愛執著,更堅定追隨中山先生的對國家民族的理想。中山先生主張"聯俄容共",(或稱"聯俄聯共"),故中山先生去世後,宋慶齡一直同情共產黨,庇護共產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宋慶齡留在大陸,並成為共和國副主席,至80年代初去世時,獲中共接納為黨員。由於她的立場親共,因此就與其妹妹宋美齡的政治路線大異其趣。宋美齡由於嫁給了蔣介石,因此自不然與蔣介石的立場一致。

http://www.gaogo.com/c_cate/c11_topic/C11_074.htm(有好多佢既資料)
2008-02-24 2:29 am
雷鋒---此人是近代出現, 如果去國內遊玩, 時常會見到--雷鋒像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26.gif

雷鋒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湖南省望城縣人。1940年出身于窮苦農民家庭。7歲淪為孤兒。對中國共產黨懷有深厚的感情,先後加入中國共產主義少年先鋒隊和青年團。他工作積極,埋頭苦幹,多次被評為“紅旗手”“工作模范”“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雷鋒1960年1月應徵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牢固地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遠大目標。他不忘階級苦,懂得“怎樣做人,為誰活著”,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忠于社會主義;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毛澤東著作和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以甘當“螺絲釘”的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連隊分配他當汽車兵,他努力鑽研駕駛技術,成為一名合格的汽車駕駛員。擔任班長後,大膽管理,事事模范帶頭,帶領全班成為部隊先進集體。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xinsrc_f86d95dc77d343d4b55b9ce3ee299ba3.jpg

他熱愛集體,關心戰友,關心群眾,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並身體力行,認真實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儉用積存起來的錢,寄給受災人民,送給家庭困難的戰友。他曾擔任校外輔導員,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和激勵少年一代健康成長。他謙虛謹慎,從不自滿自炫,受到讚譽不驕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1962年8月15日,執行運輸任務時不幸殉職。他在部隊生活2年8個月,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節約標兵”,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xinsimple_07207041810152032930622.jpg



雷鋒(左)在幫助戰友縫被子 雷鋒的模范事跡和高尚思想在軍內外產生巨大影響。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1990年3月5日,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題詞,號召全國人民進一步向雷鋒學習,弘揚雷鋒精神,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在廣泛持久開展學習雷鋒活動中,全軍各部隊和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大批雷鋒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鋒精神培育著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長。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4619.htm

圖片參考:http://www.stdaily.com/img/2006-03/02/0301_B90_0.jpg


圖片參考:http://gd.xinhuanet.com/newscenter/photo/2007-03/06/xin_49030406153481226901.jpg

2008-02-24 2:16 am
孫中山
孫中山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的孫中山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三藩市。後得三藩市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纔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是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中華民國成立

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先生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3],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聯俄容共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曾後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4]。


孫中山晚年同年年初,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中山得以在3月回粵。12月29日,孫中山落實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在蘇聯援助下,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並以蔣介石為校長。11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推倒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是,惟健康已急轉直下。


革命尚未成功
孫中山1923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孫中山臨終時同意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 孫中山的死訊:

「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同日,胡民漢飭令各地停止宴會:

「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彌留之際,孫中山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3: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3000051KK031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