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心經?

2008-02-22 9:26 am
本人自問經常好多野諗!
聽說多念觀音心經可靜化心靈,可給我觀音心經嗎?
thank you!

回答 (3)

2008-02-22 9:50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www.configsys.com.hk/sumging/picture/sumging.gif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語: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 Hridaya Sūtra),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或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是佛教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
起源
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先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證明涅槃的內涵及存在,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進大乘佛法的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因為《般若經》的詮釋是以空性為主,而透過了解空性的道理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認識空性的內涵,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菩提的果位。因此以了解空性這點而言,它能夠貫穿三乘的緣故,可稱它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乃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由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中心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1]。
在《大般若經》 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 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一旦以空性智慧瞭悟了諸法實相(即是一切外在事物的 相 皆是自心的虛妄名相分別而已)既不證入亦不取涅槃反而自願盡未來生生世世輪迴於生死. 其目地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佛教的修行在於逃脫生死輪迴的觀念, 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本意. 因為對一切眾生以 慈悲喜捨 之心平等救護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出了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本所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記載著 "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 . 此即是若離開了對眾生的 慈悲 則一切的修行是毫無意義的.
2008-02-22 9:51 am
觀音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另外推介以下網址, 你可聽下演唱模式, 很好聽的。

群星演唱版:
http://video.online.hk/watch/5774
或者:
http://hk.youtube.com/watch?v=i6fELqGwvHE

全港紅星主唱

發起人/監制/作曲:林敏驄

演唱者:
包括:梅艷芳 譚詠麟 郭富城 劉德華 張學友 王菲等

希望能夠幫到你。
參考: 翻查了十多分鐘在網上找到的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2: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2000051KK002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