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sp1.yt-thm-a04.yimg.com/image/25/m1/2164726395
愛因斯坦,猶太人,1879年生於德國。17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簡稱 ETH)。大學四年,他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探索科學,做實驗和研讀科學和哲學中偉大先驅人物的著作。他的主要興趣在物理,但卻對物理課程失望;尤其是物理教授 H. Weber,在 Weber 的課中學不到 Maxwell 的電磁理論,以致於當 Weber 在1912年去世
據說愛因斯坦是在12歲時,開始專心且深入地研究幾何學。小學時的愛因斯坦,在學校並沒有特別優異的表現,他不喜歡耗費體力的活動,也不大願意和朋友們玩耍,只喜歡自己一個人靜坐思考。為此,愛因斯坦的一位女老師還給他起了一個「憂鬱者」的外號。
在1900年愛因斯坦完成了大學的學業。1902年任職於瑞士專利局,工作乏味,下班後在家中進行自已所喜歡的研究。在他26歲時,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因“ 在分子的尺寸的新決心上” 這一篇論文在,使他從蘇黎世的大學掙了博士銜。在愛因斯坦轉了他的注意到相對速度和加速的基本的問題以前,他出版了一系列論文,在 1905愛因斯坦共計發表了5篇論著,其中第二篇光電效應使他在1921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1912年秋天愛因斯坦回瑞士母校任教,他的座右銘為「研究的目的在追求真理」,時常告誡學生不要選擇輕鬆的途徑。1914年他遷居柏林,任職於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及柏林大學。由於身具猶太人血統,在德國受到歧視,他於1931年接受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於第二年離開德國前往美國。
1938年德國在希特勒統治下已經發現以中子撞擊鈾會產生核分裂的現象。美國科學家乃上書羅斯福總統,由愛因斯坦具名簽署,信中建議展開鈾實際用途的研究,終於研製出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愛因斯坦倡議原子能的和平用途,阻止戰爭的再發生。愛因斯坦一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的未知領域,休閒生活則為演奏音樂與讀書,淡泊明志,為本世紀的科學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