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發展、轉變

2008-02-22 2:59 am
可唔可以話俾我聽香港流行歌曲ge發展系點ga?要做report, 十萬火急呀!!!!!

即系由一D...好似獅子山下果D 到依家酷愛呀...果D

請各位幫幫手,想想...請比埋歌名

唔該...唔該

萬分感謝>

回答 (2)

2008-02-22 3:06 am
✔ 最佳答案
早期香港在歐西及國語歌曲流行的年代,相對較為保守的星馬仍以粵語歌曲為主,部分流入香港市場在當時工廠女工間大行其道,當時著名的星馬歌手有鄭錦昌、麗莎及後期的尹光、朱咪咪等。

香港普及化的粵語流行曲是由許冠傑開創的。他把廣東話的歌詞填入西方流行樂曲(尤其是貓王皮禮士利)。

後來粵語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樂與怒、藍調、民歌。由於日本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踏入1990年代,男子歌手比較受歡迎。當時,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被稱呼為「四大天王」。張學友的唱片銷量在當時達到了國際水準,更是參與了許多國際音樂獎項的頒獎典禮,成爲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個對外巔峰時期。同時,香港也開始追求原創本地音樂,例如逹明一派、夢劇院及Face to Face。自2000年代,女子組合慢慢復興。譬如:Twins、2R、Cookies。近年來,除了男子組合從新冒起,如SOLER、EO2、Sun Boy'z,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往往是集作曲家、作詞人、歌手於一身,如唱作四小強--王菀之、張敬軒、張繼聰、方大同。

粵語流行歌曲所指的就是用粵語唱出來的流行曲。以廣義而言,「流行曲」是在某一段時間內,社群中大部份人也認識的歌曲。而一般所指的,則是近代的「粵語流行音樂」,指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歌曲;這一定義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歌曲」的認知範圍。

一如其他流行音樂,粵語流行曲是一種商品;一種反映某段時期社會面貌和價值觀的商品。


粵語流行曲的起源
一般說法粵語流行曲源於1950年代初期,但確切的源頭仍然莫衷一是,有著不同的說法。惟初期的粵語流行曲脫胎自粵曲中的小曲,乃不爭的事實。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1],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


[編輯] 1950年代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會結構大致可分三為階層:上層是英國殖民政府高官、外資商行高層與一小撮華人商辦與富商;中產階層只佔少數;下層是傭工、文員、和佔大多數的勞動人口。各階層的交往與流動不多,涇渭分明,絕少互相溝通[2]。但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數的資本商家和專業人士外,絕大部份都是操粵語的廣東農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樂是粵曲。

從粵劇滋生出純演唱的粵曲歌壇,將全齣粵劇化整為零,在民間流傳,一般歌壇附設在茶樓之內,供人品茶聽曲,消費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負擔,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興旺[3]。


[編輯] 1960年代
及至1960年代時,也是香港粵語電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電影更賣埠東南亞等地而大受歡迎,譚炳文、鄧寄塵和鄭君綿等當時的電影演員均曾推出唱片。當時粵語流行音樂只是粵語電影的附屬品,未能獨當一面成為藝人發展的事業。而且一般香港粵語片中粵劇風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輕人的喜歡,被認為是陳舊和市井的,好像「廟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當時的大部份年輕人還是依舊偏好於英文歌曲和國語歌曲。1960年代後期,來自新加坡的鄭錦昌和麗莎打開香港市場,當時鄭錦昌更有「粵曲王子」之稱,經典名曲包括《新禪院鐘聲》、《唐山大兄》、《相思淚》等,可是仍未令粵語流行音樂走出低下階層音樂的形象。其他當時的主要電影演員如陳寶珠、胡楓、呂奇、蕭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電影插曲。


[編輯]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期

[編輯] 1970年代

[編輯] 承先啟後

[編輯] 1974年-粵語流行曲分水嶺
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請主唱《啼笑姻緣》,而事前她是一位從未演唱過粵語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顧嘉煇作曲和葉紹德填詞作為一首電視劇主題曲,在優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詞加上電視劇做成的流行風潮,一度成為當時的熾熱音樂。

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的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動力。電視劇的主題曲不少都能成為流行一時的經典。當中以無綫電視音樂總監顧嘉煇的作曲最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的電視劇主題曲,至今仍被奉為粵語流行曲的經典作品。

許冠傑主唱的《鐵塔凌雲》可以說是近代粵語流行曲的濫觴。1970年代初香港無綫電視節目「雙星報喜」好評如潮,主持節目的許冠文和許冠傑兩兄弟因而名利雙收(其兄弟許冠英後來也有涉足娛樂圈,人稱許氏三兄弟),之後他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觸發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許氏兩兄弟思鄉之情,回港後許冠文寫了《鐵塔凌雲》的歌詞,由許冠傑主唱,在新一輯的「雙星報喜」內發表,結果反應空前理想而大受歡迎,帶動了香港當代粵語流行曲的發展。

在許冠傑的《鐵塔凌雲》得到好評之後,其他歌手紛紛改變唱國語歌及外語歌的路線,其中最有名的,有溫拿樂隊、徐小鳳、羅文、甄妮、林子祥、關正傑、葉麗儀等。社會的氣氛逐漸改變,人們開始不再認為唱英文歌和國語歌才是高格調的表現。

這時期美國流行音樂權威雜誌《告示版》(Billboard)上出現「Cantopop」這個英文專用名稱稱呼粵語流行曲[2]。

[編輯] 作詞風格上的改變
早期的粵語時代曲,有兩極化的填詞現象:一部份像粵曲一樣,用較嚴謹的書面語甚至文言文寫作歌詞。這一類比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緣》與《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類就是人們所說的「鬼馬歌」,以香港地道的廣州話口語填詞,歌唱的內容就像一般對話一樣。因為它的內容每每幽默灰諧,描寫一般市民大眾的經歷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階層的共鳴,故有這個名稱。例如:《半斤八兩》、《打雀英雄傳》。

希望能夠幫到你。
2008-02-22 4:00 am
我都要做report ar~
偷咗D >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1 01:41: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1000051KK023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