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什麼叫「尊重」...

2008-02-22 2:22 am
我想知道有關尊重的一切...

回答 (4)

2008-02-22 2:32 am
✔ 最佳答案
在現今社會,隨著歲月的洗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漸變得疏離,疏離得甚至可以連每日見到的鄰居姓甚名誰也不知道。即使面對面的見到對方,互相問好,說一聲:「早!」,看來也似是奢侈的。甚麼是愛與尊重,我想在這冷漠、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社會實在難以找出一個具體的答案,所以現在就讓我們從歷史人物的身上,尋找出愛與尊重的真諦吧!

1948年,南非的白人政府頒布法律,實行種族隔離。因為他們甚至認為白人是世界上最優越的人種,故必須打壓低賤的黑人,以維持白人的統治,以鞏固白人的政權。故當時出現有白人餐廳、白人醫院、白人沙灘……顧名思義,這些地方是不允許黑人隨意進入的。那時候,甚至連洗手間,公園裡的長櫈都要劃分白人區與黑人區,南非的黑人極受白人歧視。甚至他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被剝削。其實這些南非的黑人根本沒做錯過甚麼事。只因為膚色與白人不同,人的尊嚴和被受尊重的權利就可以被狠狠的踐踏、蹂躪嗎?人與人的關係竟如此可怕地被分割,在這樣的一個缺乏彼此尊重的國度,試問人們又怎能和諧地共存呢?

幸好還有他的出現,以愛來換取和平和尊重─曼德拉。曼德拉畢生致力消除種族隔離政策,學生時代的他已開始與種族隔離法律鬥爭。他所要爭取的不是個人的名聲,而是對黑人身份的一份尊重。為此他不怕艱辛,極力與白人政府抗衡。但及後於1962年被南非當局逮捕。在27年的牢獄生涯中,曼德拉成為反種族隔離運動的國際英雄。他無私的為他的同胞付出,這全源於他愛他的同胞,故縱使要他奉上大半生在牢中去爭取民主,他亦從沒有退縮過。他對愛與尊重的堅持終於得到國際的認同。1990年 2月 11日,南非白人總統德克勒在國際社會壓力下釋放曼德拉,並宣布結束種族隔離制度。兩人從新建立一個民主的新南非,更於1993年雙雙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由此觀之,要建立一個和諧、和平的社會,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你對別人願意付出多一份的尊重,放下高傲的態度,以禮相待,愛人如己,這樣就已足夠了,要世界和平亦不如想象中困難─

提到世上實踐愛與尊重的表表者,實在不得不提她─德蘭修女。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那些被遺忘的一群,有殘障的、有垂死的、有愛滋病患者……他們缺乏社會上應有的尊重,有些人甚至視他們為社會的包袱,以「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視他們為異類。但德蘭修女相反地跨越宗教和種族的界限,把愛、希望及歡樂帶給帶到貧民窟,去幫助那些貧困孤單的人。德蘭修女的愛感動世人,因此於1979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尊重人,尊重他或她的尊嚴和生來就有的價值。最孤獨的人、最可憐的人和快要死的人都得到她的同情,而這種同情不是以恩賜的態度,而是以對人的尊重為基礎的。」從德蘭修女的身上可體現到,要實踐愛人的的精神,不單需要愛,還需要心存尊重別人的心,不然愛就會成為一種施捨,這是受惠者最不願意接受的。她的默想禱文有段寫著︰「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窮人無家可歸,不僅希望有一間小屋可以棲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沒有人遺棄他,忘了他,對他漠不關心。」要徹底解決貧窮問題,得先從愛與尊重對方開始著手,帶給他們心靈上的慰藉。

看過曼德拉和德蘭修女的事跡,你不難從他們身上找到「甚麼是愛與尊重」的答案。愛是以心相對,無私地奉獻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給他人,為人帶來溫暖;尊重是以人人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個人,放下高傲的態度和成見,以禮相待。它們是彼此並存的,愛是以對人的尊重為基礎的,否則便不可算是愛,而是同情、施捨。它們就是建立一個融洽、和平的社會的基本原則。在這現今疏離、冷漠,仍充滿衝突、戰爭的社會,人們是否是時候該醒過來,從歷史中反思人與人之間正確的相處態度呢?

「人不需要憐憫,他們需要的是愛和尊重。」

到底何謂尊重?

尊重是為了維持自己及別人的尊嚴,所以我們不單要尊重別人,還要尊重自己

尊重又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就大家的互相尊重.令自己培養了良好品德
人與人之間的爭執也相對減少
社會大眾也融合
2008-02-22 2:28 am
尊重, 其實由人人平等的精神推動出來的一種產物,
你能以對等的身份和身份比你低的人溝通時, 這就是尊重的開始,
因此"尊重"最大的敵人是"個人主意"
但有一點要小心注意, "尊重"的對象一般是身份比自己低或相若的人, 對身份比自己高的我們多數用"尊敬"來分別, 不要搞錯!


全部手打 by kelvinleung008
參考: 自己
2008-02-22 2:28 am
尊重係人地講緊野且己咪插咀或尊重別人的說話
參考: d
2008-02-22 2:27 am
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社會,每天翻開報章雜誌,都可以看到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界別,對不同的課題有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意見。



學習型的機構,都會鼓勵成員多發表意見,以求集思廣益,不斷進步。在學校裏,我們也鼓勵同學從多角度分析和考慮問題,培養獨立思考和與人溝通的能力。但要從紛亂的意見中整理出頭緒,達成共識,便要靠互相「尊重」。



開放胸襟相處之道



「尊重」是一種個人素質和立身處世的方式,包括開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態度;這種素質和生活態度,亦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橋樑。



如果人人都能夠接納別人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不以自己的觀點作為唯一的標準,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討論問題,求同存異,那麼,許多矛盾和衝突,都可以輕易化解。



同學們在學校裏,要學習與身邊的同學交往和合作,接納和欣賞別人與自己的差異,取長補短,這樣,大家才能夠一起進步。



尊重別人獨立思考



尊重別人,並不等於要失去自我,各樣事情都只能順別人的意見,毫無原則地接納對方的觀點。



我們要有獨立的思考,才能在尊重別人看法的同時,懂得分析和接納對方思想的精粹,亦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即使不一定全部被接納,但仍然得到應有的尊重。



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觀點,正是展示虛懷若谷、兼容並包、懂得尊重別人的態度。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得到別人尊重和認同是人類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可見感到受人「尊重」是十分重要的。



肯定自我建立自信



但要獲得別人「尊重」,必須先建立「自尊」,不斷追求自我的人生價值,理解和肯定自己的角色、能力和表現,建立個人的形象和自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與人相處,要以自己的言行去贏取別人的欣賞和尊重。



學校是培養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地方,不論是教師與學生、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相處,都應該互相尊重,以誠相對,以禮相待。



我們應該寬恕別人的無心之失,不作損害別人尊嚴的言行,我們應以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以寬容的態度接納他人的見解,並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中學習。



人必自侮人方侮之



各位青年人,當有人與你意見相左時,你會否按捺住情緒,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感受,嘗試以尊重有禮的態度和對方交談?你有沒有自覺比別人優勝而沾沾自喜,甚至瞧不起別人?又或是在成長路上遇到困難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希望大家都能學習做一個懂得「接納自己」和「尊重別人」的謙謙君子。


收錄日期: 2021-04-14 20:14: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1000051KK021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