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由來~~~

2008-02-21 8:41 pm
元宵節由來

回答 (4)

2008-02-21 9:27 pm
✔ 最佳答案
元宵節的由來
西元前179年西漢時,漢文帝在周勃、陳平戡平「諸呂之亂」後在正月十五日登基。每年這天晚上他都要出宮「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正」月又稱「元」月,「夜」古時又叫「宵」,所以漢文帝便將這天定為元宵節。每逢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彩來歡度。

 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太一)神,「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泰一神早在戰國時已被人們敬祀,宋玉《高唐賦》中就有「醮諸神,禮泰一」的記載。後來漢武帝久病不癒,在一巫師協助下與神通話,得到神的指點後竟然病癒,所以就大赦天下,並在元鼎五年(西元前112年)建泰一祠壇祭泰一神;其中在正月15日之祭最為隆重。當天從黃昏開始,就通宵達旦的用盛大的燈火祭祀,所以中國有了在正月15日放燈火之俗,也有了宮廷的祭典。而吃元宵、提燈的習俗也因東方朔的典故而融入了「元宵節」。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10年(西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佛法歸來。據佛教經典之記載,正月十五日「收如來闍維訖舍利於罌,放置於金床之上」。《西域記》中稱印度摩喝阤國在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認為是上元天官賜福的良辰,所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元宵節在此時注入了佛教的典故。到了隋朝更加熱鬧。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這一天的白天,就開始「鬧元宵」,也就是熱熱鬧鬧過元宵節的意思。這天在洛陽的端門外到建國門這一塊八里長的地方,人們搭起了一座座高高的戲台。大路的兩旁,還豎立著一排排用席棚建造的小戲台。據記載,這上千個大大小小席棚裏的戲班子,單演員就有三萬多人,伴奏的樂師有一萬八千人。夜晚,席棚上張燈結彩,又是一個盛大的燈會。觀看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唐太宗時(西元600多年),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風氣,民間都把小孩子送去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那是把先做好的第一個精巧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替他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因為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便成為「上元節」的點綴。元宵節無形中不僅宣告了人們快樂假期的結束,也象徵著一年嶄新的開始,要好好讀書、工作。

元宵的起源
為什麼我們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要吃「元宵」呢?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
漢武帝當朝時,身旁有一位名叫東方朔的賢達之士。其心地非常善良,所以,總是竭盡心力濟弱扶貧,因而深獲百姓愛戴。

某年十二月,御苑梅花繽紛盛開,芬芳四溢,東方朔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了,信步走到了御苑。當時他一眼瞥見了御苑的一角,有一個宮女正欲投井自盡。他隨即制了那名宮女,並問她:「小姐,妳究竟遭遇了什麼困難?你叫什麼名字?」

宮女傷心泣淚,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但是,當東方朔告知其名時,她如獲生機般的破涕訴說:「東方先生!小女子名叫『元宵』,乃是一名宮女。進宮數年來,一直沒有機會與家人見面,心裡好難過。現在又值歲暮,思鄉之情更是難以自抑。一想到無法與家人見,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實在不如死呀!...」
東方朔聞言為之鼻酸,在安慰之餘,答應了那名宮女,要為她安排返鄉省親的機會。東方朔回家後,反覆思索這個問題,最後,終於讓他想出了一個妙計。

東方朔在自宅附近的大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由於東方朔學問淵博,所以人人都想找他占一占卜。東方朔對每一個來占卜的人說:「正月十五天火滅身」。人們聞言心慌,於是紛紛向他討教解教之道。東方朔思考片刻後回答他們:「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塵。到時,你們就跪地哀求祂,或許祂一心軟就會作罷此舉。」

正月十三日傍晚,騎著驢子的「赤衣神女」真的出現了。這時,百姓們跪地哀求仙女放過他們、當仙女離去時,仍了一張紙條在地上。大家拾起紙條,仔細一看:「長安有災禍,天火燒宮庭,十六日火起」

當這個不祥之兆傳到漢武帝耳中時,武帝便命人快馬加鞭的找來了東方朔。於是,東方朔獻策:「火神喜歡吃糯米糰子,所以,皇上可以命人在正月十五日,以糯米糰子供奉火神,祈求祂不要降祝融之害。此外,令城內家家戶戶垂吊提燈、燃於煙火,即可遮天帝之耳目了。」

於是,漢武帝立即命令做糯米糰子的高手-「元宵」趕製糰子。另外,又命城內所有官役及民眾垂吊提燈。

正月十五日的晚上,一切都準備就緒了。漢武帝命仕女「元宵」提著燈籠為先導,命東方朔手持糯米糰子供奉火神。「元宵」的雙親即趁此機會,在人群中叫了一聲「元宵」。「元宵」在東方朔的安排下,終能與雙親團圓。

漢武帝為了感謝「元宵」趕製糯米糰子,解除了一場天災,特將糯米糰子命名為「元宵」,並下詔每年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必須垂吊提燈、吃「元宵」。
2008-02-23 6:47 pm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華人社會的盛大節日之一,也被認為是中國人除了七夕以外的情人節。
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人這三官主管。上元節天官喜樂,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無閉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0/Taiwan_lantern_festival_2007.jpg/300px-Taiwan_lantern_festival_2007.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07年台灣燈會在嘉義縣太保市之盛況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北燈節、台灣燈會之外,還有台灣北部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台灣中北部苗栗市則有著名的「苗栗蹦龍」,苗栗蹦龍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在台灣南部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在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炸玄壇爺(炸寒單爺)」,也是以蜂炮為主,但與鹽水蜂炮的進行方式並不相同。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灣話發音)。
在馬來西亞,未婚男女在元宵節聚集到河邊拋柑,並在柑上面寫下姓名和聯絡方式,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伴的伴侶。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2008-02-22 12:59 am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2008-02-21 8:45 pm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故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源,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飢饉和瘟疫。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癒,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乃於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便形成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了。
另一說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遂相沿成俗。隋唐諸朝之後,上元之夜放燈的習俗亦已流傳甚廣,並演變成民間盛大的元宵佳節。張燈時間也從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布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
元宵節期間,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流傳至今,這一連串充滿熱鬧歡樂的慶典活動稱為"鬧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節,各地總要舉行盛大的遊園燈會。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

~~~~~~~~~~~~~~~~~~~~~~~~~~~~~~~~~~~~~~~~~~~~
另一個流傳
http://www.fushantan g.com/1001/a1004.htm l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21000051KK008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