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每逢節日都有很多應節食品,吃了這麼多年,都不知其出處,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年糕
「年糕」的由來相傳源自於春秋戰國的伍子胥,當時吳王夫差為了抵禦外敵,授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城建完後,伍子胥有感吳王夫差恐會亡國,所以囑咐手下先行以糯米作好許多年糕,並將之埋於城牆之下,並告知若吳國被越王所滅時,百姓可以挖出年糕來充饑。
果然,後來伍子胥遭讒言身亡,吳被越滅,饑民遍野,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話,便挖出城牆下的糯米糕,取出供百姓充饑,後世人們就用糯米糕來紀念伍子胥。
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于明代於清代。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
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裏麵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 另外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臘八粥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再介紹一些常見食品的典故
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常遭其南邊南蠻洞主孟獲部的襲擊騷擾,諸葛亮便親自帶兵去征戰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有人提出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沒有採納殺戮“南蠻”俘虜的主意,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麵團,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做祭品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可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冰糖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一個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內江的一個大糖坊主張亞先家的丫環。有一次,她趁張亞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漿正準備喝的時候,張亞先來了,扶桑連忙把糖漿倒進豬油罐,將它藏在柴堆裏,又在上面放些穀糠掩蓋住。過了幾天,當扶桑捧出豬油罐時,罐裏卻長滿了許多水晶般的東西,敲碎入口,堅脆而純甜,其味道勝過白糖。扶桑把這一奇怪現象講了出去,許多人如法炮製。因為制出的糖形似冰、甜如蜜,人們就把它稱作冰糖。
i hope i can help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