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飲食文化的比較)
回答 (2)
✔ 最佳答案
中原文化 vs 草原文化
中原文化
1. 定居 / 有海,
2. 耕種, 畜牧, 打獵, 捕魚.
3. 天氣較 warm
草原文化
1. 遊牧 / 冇水,
2. 畜牧, 打獵 only
3. 天氣較 cool
亦因應以上的方式, 食物品種都不同.
參考: me
許多人知道西安、咸陽是周、秦、漢、唐的首都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咸陽也曾經是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的首都,而這幾個朝代是遊牧或者是半農半牧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可以說,西安歷史上是由農耕和遊牧民族輪番統治的。不僅西安,就全國而言,遊牧民族統治中國全部或北部千餘年,基本上和農耕民族平分秋色。
遊牧民族不喜定居、不善文字,因此二十四史基本是由定居的農耕民族書寫的,視角也只能是農耕文明的視角。這樣的歷史只能是半部歷史,中國的另外半部歷史,寫在青青的草原上,是無字的。
史書上對遊牧民族的描寫,很少是公正的。基本是“馬前懸人頭,馬後載婦女”的模式,譬如對建造統萬城的匈奴大夏國的國王赫連勃勃的描寫,我翻看了許多書, 基本上是重復《北史》卷九十三的內容,說:赫連勃勃生性殘暴,喜怒無常,殺人如麻,對其手下大臣也兇狠異常,敢側視者,就挖眼珠;敢直言犯諫者,先割舌,再斬首……。如果說這種描繪難說真偽,那麼下面的記載就肯定是假的了,說赫連勃勃令工匠做弓箭和鎧甲,完工後,“射甲不入,即斬弓人;箭入鎧甲,便斬鎧匠”。
我們無法知道赫連勃勃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但值得慶倖的是赫連勃勃建造的統萬城遺址還在,這是沙漠的功勞,如果沒有沙漠,也許統萬城早就蕩然無存了。
坐在統萬城北面的沙丘上,我遐想赫連勃勃其人。我想無論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赫連勃勃是一個熱愛家鄉的人。據載,西元416年,赫連勃勃揮師南下,一舉拿下長安,418年,在長安稱帝,但長安留不住他,他留下太子,鎮守西安,自己回到草原上的統萬城去了。
世界唯一遺存的千年匈奴都城浮出沙海
31米高的“角樓”自十里外就桅桿一般卓然挺立,雄渾蒼茫、閃爍著一片白色的統萬城遺址,如同一艘巨輪從中國北部浩渺的毛烏素沙海深處浮現出來。
這是沉睡了千年的匈奴都城。它建成于5世紀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設的最完整、最雄偉、最堅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城墻輪廓、眾多建築保存完好的都城。1000多年來,由於不斷被荒沙圍困,統萬城深陷毛烏素沙漠之中,幾乎被完全淹沒。隨著近年這一地區大力治沙,古老都城遂重現昔日的英姿。
史書記載,當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來到這裡,一時被這美麗的景色迷住了,讚嘆到:“美哉斯阜,臨光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見若斯之美”。於是,耗鉅資,徵民伕,歷時7年,寓“統一天下,居臨萬郡”之意,取名為“統萬城”。
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陜西師範大學教授朱士光告訴記者,統萬城的再發現不僅在中國民族史和考古史等方面具有巨大價值,在人地關係的生態學上也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價值。5世紀以前的世界上很少遊牧民族建有自己的都城。在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區,往往是遊牧民族學習農耕文明中鑿井、築城等技術的關鍵地區,也是其向農耕文明過渡的地區。
統萬城建成于西元419年,是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權的都城。命名“統萬”,意指“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它由宮城、內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組成,宮城裏面還有一座赫連勃勃居住的皇城,內城則是各級官署王侯貴族所居之地,外廓城是一般的居民區。
經過15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統萬城的白色城垣和角樓殘跡依舊輪廓畢現,2至10米高的城垣所在皆是,部分建築墻址猶存,護城河也隱約可見。
著名考古專家戴應新介紹說,統萬城依地勢而築,西北高東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風,又順勢利用城北的河水為市內用水和城外護城河供水,構思十分精巧;它的城墻是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西城墻厚達16-30米。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
此外,有的城墻之中設有儲存糧秣、武器等庫房,城墻四隅的角樓皆高於城垣,西南隅角樓更高達31.62米,這在中外築城史上非常罕見。
作為一個驍勇善射的遊牧民族,匈奴自西元前4世紀至西元5世紀一直活躍在中國東北到西北的遼闊北方,並對中原地區和西域各地的政權安全,尤其是絲綢之路的暢通構成很大威脅。因此,與匈奴關係的好壞是中國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就曾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700余裏,並開修萬里長城。隨後的漢朝也是或和親或爭戰,交往頻繁,匈奴也逐漸演化,一部分進入長城內居住,與漢族等民族或融合或同化,其血脈雖存,但作為一個民族的稱號在南北朝時漸漸消失了。
戴應新說:“匈奴作為一個民族雖然'消聲匿跡'了15個世紀,但其歷時6年動用十萬軍民築就的唯一都城——統萬城,在建成後的5個多世紀裏一直是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絲綢之路'的東西交通重鎮之一。至今,它的遺址仍巍然屹立,展示著匈奴的偉大與強悍。”
戴曾多次在統萬城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他介紹說,統萬城在5世紀時仍是水草豐美的綠洲,黃河在鄂爾多斯高原的一大支流無定河從城南緩緩流過,其上游則有眾多湖泊。後因自然環境變化,尤其是戰爭、災害及人為因素的影響,這裡逐漸出現"黃沙漸遠統萬城"的局面。
由於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匈奴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皆落後於中原,必須依靠中原的貿易場所--"關市"來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戰爭年代也不例外。同時,匈奴也受到漢族文化的強烈影響,尤其是與漢族毗連的地區,漢族的綢緞和手工藝品逐漸成為一般匈奴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開始建築城市,也是在和漢族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的,但其主要設計人員和技術人員仍依仗漢人。統萬城也是在漢族知識分子的直接幫助下建成的。
儘管"統萬城"從國都變成了遺址,但它是我國古代匈奴族遺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是我國歷史上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滲透、匯聚最具典範的例證,也是一個消逝了的民族遺留給歷史的特殊見證。作為一處國家級文保單位,它與其他的古遺址相比,又有其獨特性:作為一處沙漠遺址,在飽經1600年的人為破壞與風侵雨蝕後,仍然部分保留了其原始風貌,這在全世界屈指可數。
統萬城是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大夏國的都城,也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匈奴族留下的唯一一處都城遺址。
西元四零七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四一三年赫連勃勃發嶺北民眾十萬築統萬城,作為大夏國都。統萬意為“統一天下,君臨萬邦”。據史料記載,統萬城是“蒸土築城”,就是把白石灰、白粘土攪拌,進行注灌,類似於今天的澆注法。統萬城歷時六年完成。
西元四二五年,赫連勃勃死去。四二七年,北魏軍隊攻破統萬城。四三一年,大夏首領赫連定被吐谷渾部族俘虜,夏滅亡。
當年赫連勃勃看到統萬城這片水土,稱道“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行,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便決定在這兒建築他的大夏國都。從西元413年統萬城開始修建,歷時5年,于418年正式建成。在統萬,赫連勃勃僅僅建立了7年的輝煌,425年,赫連勃勃去世。防禦牢固的統萬城在西元427年即被北魏攻下,由此走向衰敗。西元994年,宋廷下令遷民毀城,統萬經歷了輝煌和衰落,終於消失在歷史的軌跡中。統萬城就如同同樣湮沒在黃沙中的樓蘭古城,帶給後世我們的僅僅是一個曾經美好的回憶,讓我們去尋找。
《晉書》上有一篇《統萬城銘》說:“崇臺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
《北史》上記載雲:“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城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臺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10: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9000051KK005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