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情人節」。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情人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之會的七夕(農曆七月初七),距離現在還有一段時間;另外一個,則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
所謂「元」,是指月亮正圓的意思,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個圓月,亦稱「上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和十月十五的「下元」合計為一年之中的「三元」。
在上元夜張燈結彩的習俗始於漢代,有傳說是由武帝發起的慶典,原意本是祭祀太乙神(飢饉瘟疫之神),也有傳說最初由篤信佛教的明帝,在上元夜於宮廷寺院等地點燃佛燈開始。元宵園遊燈會,逐漸由此演變為民間最大型的慶祝活動之一。
古時女子三步不出閨門,所以元宵佳節便成為異性交往的最好機會。例如歐陽修膾炙人口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上兩句便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又或是辛棄疾的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描寫的也是元宵這個「中國情人節」的情景。
在漢代,原本是只在元宵當晚張燈的,到了隋唐,在元宵前後增加一晚共三晚,北宋時增至五晚,在南宋又再變成六晚,至明朝,更是加到十天之多。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及宋代一則有關元宵放燈的故事:常州有州官姓田名登,因要百姓避諱其名字與「燈」同音的「登」,便下令必須改稱「燈」為「火」,於是官府貼出的元宵告示,也由「依例放燈三日」變成「依例放火三日」!(故事發生在宋代把張燈增至五天之前。)這便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的典故。
而談到元宵,又不得不提「金吾不禁」這個成語的來源。「金吾」其實是武官的軍銜,戰國時代表示已設立的「中尉」,在秦漢兩代是禁軍的指揮官,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易名為「執金吾」,職務也改為負責維持京城治安。
古代京城有夜間不准平民出外的禁令,而執行宵禁令便是這位官員,所以亦稱「金吾之禁」。而唯獨元宵佳節,卻是「金吾不禁」,容許百姓在晚上出外遊樂。元代段成己便有詞曰:「金吾不禁夜,放簫鼓。恣遊遨。」在後世,「金吾不禁」一詞,也引伸出第二個意思,亦可用來泛指治安良好、不用宵禁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