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辛丑和約》?

2008-02-19 12:41 am
中史科:
甚麼是《辛丑和約》?

回答 (3)

2008-02-19 12:48 am
✔ 最佳答案
一九○○年六月,當慈禧太后下令向外人宣戰之後。英、美、德、日、俄、法、意、奧八個國家立刻組成了「八國聯軍」迎戰清廷。
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北京和天津。戰爭開始不到一個月,天津就被聯軍占領了。聯軍進入北京,各國公使館解圍,義和團和清軍紛紛逃逸,商民成為聯軍報復的對象,在這次事變中,外人遇害的約有三百人,而死於洋兵報復下的中國人恐怕有數萬人之多,其中德軍和俄軍最為殘暴,俄國軍隊更大批進入東北,占領了東三省。
慈禧太后在聯軍攻進北京城的第二天凌晨,帶著光緒皇帝狼狽地向西北奔逃。並且下詔罪已,請求各國協調,同時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聯軍乞和。最後在一九○一年,九月七日簽訂停戰條約,這一年是陰曆辛丑年,所以這個條約又叫「辛丑和約」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猙獰面目,要求中國賠款的數目竟然高達十萬萬兩銀子以上,這使得清廷所有重要的收入,除田賦外,完全用在償還賠款上。在懲兇方面,與義和團有糾葛的官員被處死、流放的有一百多人。同時還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去道歉謝罪。聯軍還可以在使館區駐兵......等等細則,使清廷蒙受的羞辱和損失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以後,帝國主義便把中國當作砧板上的肥肉一般,一塊塊地切割開來,當做自己的勢力範圍,中國已淪為帝國主義的次殖民地。
2008-02-19 12:52 am
辛丑和約之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辛丑條約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諭 (慈禧)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西巡迴鑾始末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皇太后排斥維新改革,並寵信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認為「民氣可用」,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殘殺「教民」、攻擊外人、殺死德日外交人員等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殘殺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率爾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聯軍入京,禍及華北多省,帝后西狩,終以締結辛丑和約解決;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俄軍隊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帝國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締結辛丑和約後慈禧發佈「罪已詔」,詔中對列強的「寬大」處理表示感激:「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又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此話成為後世指責其賣國之名言。



辛丑和約內容:
  北京失陷後,清廷就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設法和聯
軍議和,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 A.D.歲次辛丑)七月,方與各國
議定條約,即為「辛丑和約」,其要項如下:
一、懲辦禍首
二、派親王大臣分赴德、日謝罪,並為德使<<克林德>>建碑
三、禁止軍火進口兩年
四、賠款四億五千萬兩
五、畫出北京的各國使館區域,區域內之行政全歸各國公使管理,不
許中國人民居住,各國且可派軍隊保護使館。
六、削平太沽及北京主海口砲台
七、各國駐軍於北京主海口間諸要地
八、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以上各條款危害中國最大的,乃是賠款與駐兵,龐大的賠款影響
到國家財政經濟與人民生活,使館區駐兵更形成首都內之敵國;天津
等各要地不許設防,又允許各國駐軍,更讓京畿門戶洞開,貽下無窮
的後患。   
2008-02-19 12:51 am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洋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歷史
協定的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原文是以法文為準。在國際法上,因為中國不承認與各國有正式交戰,事件是出於義和團的暴亂。故此辛丑條約只屬於一個協定,而並非和平條約。

參與八國聯軍的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都有分割中國領土的想法。而俄國志在用其他條約獲得中國東北的領土。英美則以商業利益為重,希望保持中國門戶開放,並對日、俄的野心感到不安。最後達成的協議,沒有要求清政府割地,而只要求巨額的賠款。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被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這個條約來保存自己。

代表中國方面簽署辛丑條約的是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外國簽署辛丑條約的是各國駐中國的大使。條約於1901年9月7日簽署,共12款,外加19條附件。


[編輯] 條約內容
第一款,中國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國向德皇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處建碑紀念。(這是八國聯軍入侵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遭受懲罰(如兩位親王原判斬,後改為流放新疆、其他許多大臣被革職);反戰大臣、反對利用義和團的大臣加以復職或受嘉獎。
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
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污瀆的外國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復,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處墳墓付款一萬兩銀,為外省的每處付五千兩銀。
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
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戰爭賠償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釐,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
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台一律拆毀。
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扎軍隊。
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
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
附件一,光緒帝批准簽署條約的聖旨。
附件二,光緒帝派醇親王載灃赴德的旨意。
附件三,光緒帝命令為被殺德使建碑的旨意。
附件四,光緒帝命令懲辦親王載勛等皇親的旨意。
附件五,光緒帝命令懲辦啟秀等大臣的旨意。
附件六,光緒帝命令加重上述懲罰的旨意。
附件七,光緒帝命令徐用儀等復職的旨意。
附件八,光緒帝命令在一些外國人被殺的縣五年內不進行科舉考試的旨意。
附件九,光緒帝命令那桐著赴日道歉的旨意。
附件十,被損外國墳墓單。
附件十一,光緒帝命令禁止進口軍火的旨意。
附件十二,中國對各國承認戰爭賠償的照會。
附件十三,同上。
附件十四,使館區界線。
附件十五,光緒帝禁止抗外行動的旨意。
附件十六,同上。
附件十七,中國改善水路河道的計劃。
附件十八,光緒帝設立黃浦河道局的旨意。
附件十九,中國對各國就設立外務部的照會。
第六款之賠款稱庚子賠款。1900年是庚子年。


[編輯] 條約影響
「辛丑條約」後,中國要負擔鉅大的賠款,百姓承受的苦難更深。此外,外國獲准在中國首都和一些要塞地方駐軍,中國成為國防薄弱的國家,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也受到創傷。這場動亂也使中國的革命派和部分國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而紛紛支持反清的革命運動。

另外由於允許外國在北京附近駐軍,更是中日後發蘆溝橋事變點燃八年抗戰的遠因。
參考: IQㄨ博士㎞


收錄日期: 2021-04-23 13:16: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8000051KK016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