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點形成??(15points)

2008-02-18 7:56 am
最好有中文同英文
thx a lot!!!
盡量la!!
更新1:

簡潔d plx!!!

回答 (4)

2008-02-18 8:01 am
✔ 最佳答案
地震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b/Quake_epicenters_1963-98.png/300px-Quake_epicenters_1963-98.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全球地震分佈區, 1963年–1998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5/Global_plate_motion.jpg/300px-Global_plate_motion.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動。自然現象和人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地震的強弱可用地震儀來測量。





目錄[隱藏]

1 地震的大小

1.1 震級
1.2 烈度
2 地震分佈

2.1 時間分佈
2.2 地理分佈——地震帶
3 地震災害
4 地震預報
5 地震前兆
6 地震防護
7 常見名詞
8 參見
9 外部鏈接



[編輯]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編輯] 震級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黎克特制地震規模。黎克特制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央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黎克特制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黎克特制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黎克特制規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黎克特制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黎克特制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黎克特制規模達9.5。!又稱地牛翻身!'

另見:黎克特制

[編輯] 烈度


參見:麥加利地震烈度
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 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編輯] 地震分佈
統計資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長時間範圍內的發生是比較均勻的,但在局部和短期範圍內有差異,表現在時間和地理分佈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

[編輯] 時間分佈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編輯] 地理分佈——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佈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球地震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帶上。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新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編輯] 地震災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Post-and-Grant-Avenue.-Look.jpg/250px-Post-and-Grant-Avenue.-Look.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三藩市大地震 1921: Ruins in vicinity of Post and Grant Avenue. Looking northeast.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不為人們所感覺到。但是發生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通常來講,黎克特制3級以下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很小,對建築物不會造成明顯的損害。人們對於黎克特制4級以上的地震具有明顯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較差切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黎克特制5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而發生在海底的強地震則可能引起海嘯。餘震會使破壞更加嚴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屍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在有些地震央,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
2008-02-18 8:19 am
地底有熔岩(magma)
而佢就會形成對流(convection current)
當佢郁既時候, 就會產生對地表既壓力(pressure)
當地表承受唔住呢種壓力
地表就會爆裂以釋放壓力
而呢種壓力係以波動形式向4方傳出(seismic waves)
呢個就係地震(earthquake)

通常會o係破壞性(destructive) / conservative(唔記得中文><)既地形邊界(plate boundary)發生

2008-02-18 00:20:33 補充:
已經盡量簡潔希望幫到你=)
參考: 自己(曾修讀地理)
2008-02-18 8:08 am
如果真係要解釋到好詳細係有d難度
不過盡我能力將我識既簡要咁講俾你知

An earthquake is the sudden shaking of the grong due to the movement of tectonic plates.As the plates move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because of convection current in the mantle,stress forms and accumulates until the rock fractures.This sudden release if stress is called and earthquakes. Most earthquakes originate along a fault plane or plate boundary. Some earthquakes are caused by other events such as vlocanic erupions.
The place where fracture suddenly occurs and releases energy waves is called the focus.The point vertically above the focus on the earth's surface is known as the epicentre.the energy released is propagated in the form of seismic waves.
參考: 我是一個修讀地理的學生
2008-02-18 7:59 am
甚麼是地震 特別介紹︰模擬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產生的波動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移動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可分為縱波(初波/P波)和橫波(次波/S波)兩種。縱波傳播時,岩石物質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而且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時,岩石物質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而且傳播速度較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人們的感覺是先顛後晃。祇能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面波(L波),是縱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在一定條件下激發起來的次生波,速度比橫波還慢。一般當橫波或面波到達時,振動最為猛烈,破壞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2008-02-18 00:00:53 補充:
造成地震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自然地震中,以構造地震最為普遍;其餘的成因,有火山活動、地下空洞塌陷、大型山崩、大塊隕石墜落等。人為地震亦可稱為誘發地震(induced earthquake),指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發生的地震。現已發現由於水庫蓄水、油井注水、地下核試驗等影響,可以導致一系列較小規模的地震連續發生;如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6.5級地震。


收錄日期: 2021-04-27 12:09: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7000051KK053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