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急...........

2008-02-18 2:16 am
我想要“君子慎獨”呢個成語ge出處、典故同埋解釋啊


5該

回答 (2)

2008-02-18 2:23 am
✔ 最佳答案
即是君子在閒居獨處時,行為仍然謹慎不苟且。

出自《禮記˙中庸》: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2008-02-21 1:41 am
君子慎獨

原文: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見到隱藏著的事端,我的心里已顯著第體察到了。當細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覺的時候,我的心中已顯現出來了。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更加要謹慎小心,不使不正當的欲望潛滋增長

講述:
《中庸》的作者點醒體道的君子,對于這偉大的天道,即使在眾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時的疏忽大意。即便在眾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一樣。這樣,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養,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否則,是不會在德性的修養上有真正的進步的。“莫見乎隱”,“見”應作”現”講,即顯現。見是顯現在外的外在,隱是指內心的實質。外在的事物易于把握,而內在的人心卻難以觀測,所以修心更為重要。“慎獨”即謹慎獨處之時,這是承上兩句而提出來的。道貴在個人的刻意培養,也貴在個人的自覺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雖然別人看不到,但體道者自己卻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是天下最容易發現的。同樣,那些細微的事情也是最易于被人發現的:因為人的思想與行為無論怎樣遮掩,終會被人發現,體道的君子為了這個原因,對于獨知的境地,尤其謹慎小心,甚至于要超過在人前的謹慎。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慎其獨”,重要的不是要學人不要“獨處”,而是要學人在獨處的時候,能夠自我把持得住。“獨處”最容易出事,以為別人不睹不聞,神不知鬼不覺,就可為所欲為,這可不是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要從根本上不做虧心事。越是別人不睹不聞,越是要把持分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事事項項,戒慎恐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正《太上感應篇》所謂的“不欺暗室”。能做到“不欺暗室”,就是“誠”了。“誠則明”,“誠”就是“明明德”。一個已經明其明德的人,即使處事隱潛幽暗,也是光明磊落。光明磊落的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中不欺于人,縱然遍地“針孔”,于我何有哉?此君子慎獨之所以為要也。
為了做到“毋自欺”,最好練習“慎獨”的工夫。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仍然謹慎戒惕,好像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樣,暴露在大庭廣眾之前,完全沒有掩藏的余地。若能慎獨,則心地自然光明,可以直道而行。
“誠于中,行于外”是非常貼切的形容。人的心靈與行為不能一分為二,否則難免淪為精神分裂的結果。現代人雖然擁有較多自由,但是社會所代表的集體力量也因著傳播媒體的肆虐而無孔不入,造成個人心靈之桎梏及思想之紛亂。意念與動機之純淨,在今日似乎更需依賴“慎獨”的工夫了。
慎獨工夫的第一步,是能處于孤獨之中,耐得住寂寞,不需尋找消遣或娛樂。這時,人安靜下來,可以面對完整的自己,認清自己的真正意向。第二步則須以內在自我規范來自我約束,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任何一點虛偽成分。
《大學》說:“君子必慎其獨也”,是從“誠意”、“毋自欺”而發,也就是從道德修養方面講的,意即在獨處獨知的情況下也不要自欺,不要違背正確的情操去做壞事。《中庸》在此也講“君子慎其獨”,則是從“用”的角度出發,講“莫見”、“莫顯”、“戒慎”、“恐懼”,實即謂獨處之時,應行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沒人看著自己,自己也要把事做到恰到好處。如此,《大學》講慎獨,旨在德;《中庸》講慎獨,旨在行。概而論之,《大學》為體,《中庸》為用!體、用、德、行,此兩兩關系皆是合而不可分的。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3: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7000051KK033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