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超急的~)

2008-02-18 1:59 am
我想知道漢字演變的正確次序,
希望大家不東抄抄、西剪剪,
不是說拷貝資料不好,
而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沒把資料整理好
就貼上來.
因為這樣會令你白白的失去 20 分喔(威脅中~)

請大家幫幫忙!!!
我也會跟大家一齊努力找資料的~
由於事態緊急,而且每本書都給我不同的答案
所以才會來討救兵的.
做個好心,幫幫手啦~

回答 (5)

2011-03-06 6:11 am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裡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2011-03-05 22:12:06 補充:
還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洩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2008-02-18 5:29 am



中國的典籍記戴,中國文字的起源始自黃帝時代倉頡造字,佢今約有五千年歷史,但這並不是中國傳說中最早的字,傳說中早於黃帝之前的伏羲氏已懂得劃八卦,象徵天、地、水、火、山、澤、雷、風等自然現象。八卦的爻象應是傳說中最古老的中國文字。
從考古發掘出土的記錄,以往是商代甲骨文最古老,但近年有陶文的出土, 推斷有接近五千年歷史,比已知的甲骨文早了二千年!是否陶文早於甲骨文呢?從已知的發掘記錄應是這樣!但事實上可能不是這樣,原因人類發展歷史過程是先經過骨器時代才到陶器時代的。所以以後還可能有機會發掘出更早期的甲骨文。
早期的文字是刻在竹簡、甲骨、陶器、鐘鼎上,目前考古得出的結果是先有陶文,再有甲骨文、鐘鼎文。籀文、蝌蚪文這些都是先秦時代的中國文字的發展。
秦朝以前的中國文字並不統一,直至秦始皇下令統一語言文字,中國文字才開始標準劃一化,那時流行的書寫體裁是篆書~有大篆、小篆的演變,其後還出現了隸書。
中國文字到了漢代才被稱作漢字的,漢代以前不可能有漢字這名稱!漢代漢字的書寫體裁是以隸書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東漢期間佛教傳入,翻譯佛經的須要,令漢字詞彙豐富起來, 隨著紙章、印刷術的發明, 運用文字更為普遍。
隸書作為主要書寫體裁直到唐宋之間才開始被楷書取代。由於楷書字體方塊工整,自唐、宋以後,直到現代都是書寫漢字的主流體裁。
在楷書出現不久,民間也逐部發展出行書與草書,根據現存的碑帖來推算,行書、草書的出現只較楷書稍晚,都是宋朝時已出現的書寫體裁了。行書與草書的出現,推測主要是因為古代印刷技術不普遍,書籍、文章的流傳主要還是靠抄寫,長期抄寫就自然會發展出較簡化的字體。
近代的簡體漢字就是以古代的行書及草書為藍本的。大約在民國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興起,在提昌白話文的同時,已有學者提倡簡體漢字普及化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政府決定以簡化漢字作為官方文字推廣,現在簡化漢字已成為全世界最多人應用的書寫文字。
中國文字的發展規律從書寫體裁來說,是從繁複朝著簡化發展:先秦時代是半圖半符號的書寫形式,有陶文、甲骨文、金鼎文、籀文、蝌蚪文等形式。秦代統一為篆書,以後發展為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直到簡化漢字,都是依循著從繁複到簡化的途徑,有人認為簡化漢字之後,還會出現字母化漢字,這也不是推測出來的,國內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曾研究過漢字拉丁字母化,現時的中國中文教科書中的漢字傍仍保留著拉丁字母的拚音。
中國文字的詞彙發展卻是從少續漸豐富起來,古代的常用字肯定比現代的常用字少很多,這是社會不斷進步,故有的文字不足以表達實況就有造新字的須要,這情況仍會持續下去的,比如發現了新的金屬元素,就有需要給它造一個新字。
造漢字有一定法則,稱作六書:象形、指示、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古字以象形、指示為主,為翻譯而造的字以形聲、會意的較多,轉注、假借明顯是簡體字常用法則了。
2008-02-18 2:08 am
歷史博物館闡述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化(附圖)
*********************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由蒙昧步入文明的標誌,中國的漢字充分展現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具有獨特的方塊狀形體,既能表形、表意,更具有超越時空的大功能。她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數千年前漢字與甲結合,為人類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今日又與電腦連結,在現代文明中創造新的生命。

  一個闡述漢字的起源和演化的展覽由明日(十月二十五日)起至明年一月八日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展覽名為「漢字密碼 ? 從甲骨文到電腦時代展」,展出七十多件展品,並配合文字、圖片、錄像及多媒體互動節目等,讓觀眾認識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還介紹漢字書寫的藝術、述說漢字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以及探究它在當今資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國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合辦。

  開幕典禮於今日(十月二十四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國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參贊劉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嘉琪博士及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

  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漢字發明後,從甲骨文到電腦時代幾歷演變,但其體系始終不變,至今仍被使用,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

  鍾嶺海說:「希望香港市民在看過展覽後,都能加深對漢字歷史的認識,體驗祖先的智慧,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展覽分成九個部分,包括:「漢字的奧秘」、「密碼的破解」、「字體的演變」、「漢字的書寫」、「書寫的藝術」、「漢字的貢獻」、「漢字文化的影響」、「漢字的改革和簡化」及「信息時代的漢字」。

  「漢字的奧秘」將介紹中國最早的文字 - 甲骨文。據說在一八九九年的北京城內,中國學者王懿榮在中藥裡發現了距今三千多年前刻有漢字的甲骨,成為現時所知最早的漢字。在漢字產生前,中國先民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但是,語言不能傳到外地,也無法留存後世。先民們於是利用圖畫來幫助記憶及傳遞信息,當圖畫的線條日益簡化,並能表示一定的意義和發音時,就成為圖畫文字。是次展覽將展出難得一見的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紀)的五牛茲用卜骨刻辭、王其泌(毖)卜骨刻辭及納西文《東巴經》。

  「密碼的破解」將介紹漢字如何形成。傳統的漢字構造方法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及轉注。從造字法的演變可看出漢字的發展趨向是由單獨到合體,由象形到象徵,由表形、表意、表音到音意兼用,它是形、音、義兼備的文字。此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東漢人許慎(公元五十八至一四七年)所撰的《說文解字》(印刷本),對漢字的造字方法進行了總結。

  「字體的演變」將分析漢字在外觀上的轉變。由筆劃細緻、字形大小有變的甲骨文到筆劃粗壯、大小比較勻稱兼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至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均會介紹。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紀)的東莞鄧氏舊藏甲骨、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至前四七六年)的鄧伯吉射盤,西周(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七七一年)的史牆盤、清末的八股文等均為這部分的重點展品。

  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模式將在「漢字的書寫」中介紹。商代(約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一世紀)的漢字,主要刻寫在甲骨上;西周至春秋戰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二二一年)以來,文字是被刻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寫在石、玉之上;從戰國(公元前四七五至前二二一年)起,中國大量使用絲織品又稱「縑帛」、竹簡、木牘作為書寫材料。當造紙術發明之後,紙便代替了竹、木簡,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書寫材料。重點展品有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該批盟書多達五千餘件,形狀各異,多書寫在玉、石片上。

  書法是借助書寫文字來陶冶性靈、抒發情感的藝術。「書寫的藝術」將介紹書法如何融於神、形於線和富有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它為何能成為深受中國和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重點展品包括: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左宗棠篆書八言聯立軸、康有為行書立軸進士(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七年)、于右任草書詩(一八七九至一九六四年)等。

  公元一○五年,東漢的蔡倫總結了前人的造紙技術,造出了可以寫字的紙張。「漢字的貢獻」闡述造紙術發明後,隨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世界書寫材料的變革,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這部分的重點展品有晉(公元二六五至四二○年)的對書俑及十九世紀的《觀音救苦真經》木刻印版。

  第七部分「漢字文化的影響」說明漢字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對於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以及境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此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刻有漢滿文字的一系列清代錢幣。

  「漢字的改革和簡化」闡明漢字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字。此部分會介紹歷代出現的各種字體,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等如何體現漢字的簡化進程。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後,提倡使用簡體字及表音漢字,到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後,逐漸形成簡體字運動。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先後制定漢語拼音、推廣普通話及簡化漢字的改革。此部分的重點展品有一九四一年的復興常識教科書初小第三冊。

  最後一部分「信息時代的漢字」,說明在電腦問世的二十世紀中葉,世界迅速進入信息處理電腦化的時代。電腦的出現和普及,使漢字的學習和使用變得更加容易,只須操作鍵盤和滑鼠,便能「書寫」出各種漂亮的漢字。在網絡上,高速傳播多種漢字信息,為世界的文明和進步貢獻力量。這部分的重點展品有一九八○年代的安子介寫字機及一九八八年的手提電腦。

  為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於地下演講廳將舉行專題講座,包括:於十月二十八日舉行、以「漢字‧六書‧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講座,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雄溪博士主講;十二月三十日舉行以「中國文字趣談」為主題的講座,由資深傳媒人劉天賜主講;各講座均於下午三時至五時舉行,並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此外,於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間還會舉行「故事時間」活動及工作坊,歡迎市民參加。查詢各項活動的詳情,請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2008-02-18 2:04 am
漢字是由象形和指事從兩處獨立發展的。

迄今為止,出土年份最早的漢字不是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經歷了至少二千年的演變,是一套十分成熟的文字系統。
我國文字之源早在於五千年前刻在陶器上,因此學界稱之為「陶文」,文字的出現可順列為: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籀文 → 小篆 → 隸體 → 楷體

那麼,刻在陶文上的是象形文字嗎?
關於漢字起源有一種學說《一元說二元說》。
我們知道甲骨文上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而出土最悠久的陶文分別有兩地,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

半坡仰韶文化的陶文屬指事,大汶口文化的陶文屬象形,有趣的是經碳十四檢驗,前者比後者的年份還要遠。
但還未可肯定指事是文字之源,因為還有很多值得學者研究的地方以及富爭議性的論點,有持考核。
但已確知的是漢字是由象形和指事兩方面演變而來的。

圖畫 → 圖畫文字 → 象形文字(以動物象形文字為鼻祖)

符號 → 符號文字 → 指事文字(以「一」字為始)

後來的指事,因其表逹力有限,以象形係統為發展的主流,陸續出現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



(下文摘自:《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一)遠古在黃河流域有兩種文字系統獨立發展,開始是互不相關的。其一
是指事文字系統,以半坡仰韶文化的陶文為代表;另一種是圖畫文字系統,
以大汶口文化陶文為代表。
(二)因為碳一四測定年代半坡早於大汶口,所以認定指事字早於圖畫文字

(三)其他文化遺址出土陶文有指事文字與圖畫文字並見的情形,其原因是
由於文化交流互相影響的結果。
(四)龍山文化時期由於文化的相互影響,指事文字傳播到山東一帶,而圖
畫文字則輸入中原地區,原來盛行於中原地區的指事文字逐漸消失。
李先生在本文中首先審視傳統的文字起源說,再探討幾種地下古文字資料及
其使用文字的侷限,又對先前研究的陶文作一分析,最後再比較論述楊建芳
先生的論點,篇中對陶文問題以及漢字演變有簡明扼要的論述。
此外,本書於再版時又增收〈小屯陶文考釋〉、〈符號與文字〉、〈同
形異字說平議〉三篇論文;從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探究漢字的起源是作者首先
提出的概念,〈小屯陶文考釋〉是作者對此項資料研究的第一篇文章,文中
作者就陶文材料逐一論述,其考釋的個別陶文對於個別文字的演變有極高的
參考價值。


稍作充: 出現次序如下:
圖畫 → 圖畫文字 → 象形字 → 會意字 → 形聲字 → 假借、轉注
記號 → 符號文字 → 指事字 ↗

*建基於象形字上的指事字(如「刃」), 出現時期跟會意字相若。
(可是忘了參考書名。)
2008-02-18 2:03 am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由蒙昧步入文明的標誌,中國的漢字充分展現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具有獨特的方塊狀形體,既能表形、表意,更具有超越時空的强大功能。她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數千年前漢字與龜甲結合,為人類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今日又與電腦連結,在現代文明中創造新的生命。

  一個闡述漢字的起源和演化的展覽由明日(十月二十五日)起至明年一月八日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展覽名為「漢字密碼 ? 從甲骨文到電腦時代展」,展出七十多件展品,並配合文字、圖片、錄像及多媒體互動節目等,讓觀眾認識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還介紹漢字書寫的藝術、述說漢字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以及探究它在當今資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國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合辦。

  開幕典禮於今日(十月二十四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國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參贊劉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嘉琪博士及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

  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漢字發明後,從甲骨文到電腦時代幾歷演變,但其體系始終不變,至今仍被使用,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發揮着重大的作用。

  鍾嶺海說:「希望香港市民在看過展覽後,都能加深對漢字歷史的認識,體驗祖先的智慧,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展覽分成九個部分,包括:「漢字的奧秘」、「密碼的破解」、「字體的演變」、「漢字的書寫」、「書寫的藝術」、「漢字的貢獻」、「漢字文化的影響」、「漢字的改革和簡化」及「信息時代的漢字」。

  「漢字的奧秘」將介紹中國最早的文字 - 甲骨文。據說在一八九九年的北京城內,中國學者王懿榮在中藥裡發現了距今三千多年前刻有漢字的甲骨,成為現時所知最早的漢字。在漢字產生前,中國先民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但是,語言不能傳到外地,也無法留存後世。先民們於是利用圖畫來幫助記憶及傳遞信息,當圖畫的線條日益簡化,並能表示一定的意義和發音時,就成為圖畫文字。是次展覽將展出難得一見的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紀)的五牛茲用卜骨刻辭、王其泌(毖)卜骨刻辭及納西文《東巴經》。

  「密碼的破解」將介紹漢字如何形成。傳統的漢字構造方法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及轉注。從造字法的演變可看出漢字的發展趨向是由單獨到合體,由象形到象徵,由表形、表意、表音到音意兼用,它是形、音、義兼備的文字。此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東漢人許慎(公元五十八至一四七年)所撰的《說文解字》(印刷本),對漢字的造字方法進行了總結。

  「字體的演變」將分析漢字在外觀上的轉變。由筆劃細緻、字形大小有變的甲骨文到筆劃粗壯、大小比較勻稱兼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至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均會介紹。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紀)的東莞鄧氏舊藏甲骨、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至前四七六年)的鄧伯吉射盤,西周(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七七一年)的史牆盤、清末的八股文等均為這部分的重點展品。

  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模式將在「漢字的書寫」中介紹。商代(約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一世紀)的漢字,主要刻寫在甲骨上;西周至春秋戰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二二一年)以來,文字是被刻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寫在石、玉之上;從戰國(公元前四七五至前二二一年)起,中國大量使用絲織品又稱「縑帛」、竹簡、木牘作為書寫材料。當造紙術發明之後,紙便代替了竹、木簡,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書寫材料。重點展品有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該批盟書多達五千餘件,形狀各異,多書寫在玉、石片上。

  書法是借助書寫文字來陶冶性靈、抒發情感的藝術。「書寫的藝術」將介紹書法如何融於神、形於線和富有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它為何能成為深受中國和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重點展品包括: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左宗棠篆書八言聯立軸、康有為行書立軸進士(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七年)、于右任草書詩(一八七九至一九六四年)等。

  公元一○五年,東漢的蔡倫總結了前人的造紙技術,造出了可以寫字的紙張。「漢字的貢獻」闡述造紙術發明後,隨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世界書寫材料的變革,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這部分的重點展品有晉(公元二六五至四二○年)的對書俑及十九世紀的《觀音救苦真經》木刻印版。

  第七部分「漢字文化的影響」說明漢字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對於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以及境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此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刻有漢滿文字的一系列清代錢幣。

  「漢字的改革和簡化」闡明漢字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字。此部分會介紹歷代出現的各種字體,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等如何體現漢字的簡化進程。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後,提倡使用簡體字及表音漢字,到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後,逐漸形成簡體字運動。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先後制定漢語拼音、推廣普通話及簡化漢字的改革。此部分的重點展品有一九四一年的復興常識教科書初小第三冊。

  最後一部分「信息時代的漢字」,說明在電腦問世的二十世紀中葉,世界迅速進入信息處理電腦化的時代。電腦的出現和普及,使漢字的學習和使用變得更加容易,只須操作鍵盤和滑鼠,便能「書寫」出各種漂亮的漢字。在網絡上,高速傳播着多種漢字信息,為世界的文明和進步貢獻力量。這部分的重點展品有一九八○年代的安子介寫字機及一九八八年的手提電腦。

  為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於地下演講廳將舉行專題講座,包括:於十月二十八日舉行、以「漢字‧六書‧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講座,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雄溪博士主講;十二月三十日舉行以「中國文字趣談」為主題的講座,由資深傳媒人劉天賜主講;各講座均於下午三時至五時舉行,並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此外,於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間還會舉行「故事時間」活動及工作坊,歡迎市民參加。查詢各項活動的詳情,請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9: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7000051KK032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