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闡述中國漢字的起源和演化(附圖)
*********************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由蒙昧步入文明的標誌,中國的漢字充分展現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具有獨特的方塊狀形體,既能表形、表意,更具有超越時空的大功能。她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數千年前漢字與甲結合,為人類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今日又與電腦連結,在現代文明中創造新的生命。
一個闡述漢字的起源和演化的展覽由明日(十月二十五日)起至明年一月八日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展覽名為「漢字密碼 ? 從甲骨文到電腦時代展」,展出七十多件展品,並配合文字、圖片、錄像及多媒體互動節目等,讓觀眾認識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還介紹漢字書寫的藝術、述說漢字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以及探究它在當今資訊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國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合辦。
開幕典禮於今日(十月二十四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國家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參贊劉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嘉琪博士及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
康文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漢字發明後,從甲骨文到電腦時代幾歷演變,但其體系始終不變,至今仍被使用,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
鍾嶺海說:「希望香港市民在看過展覽後,都能加深對漢字歷史的認識,體驗祖先的智慧,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展覽分成九個部分,包括:「漢字的奧秘」、「密碼的破解」、「字體的演變」、「漢字的書寫」、「書寫的藝術」、「漢字的貢獻」、「漢字文化的影響」、「漢字的改革和簡化」及「信息時代的漢字」。
「漢字的奧秘」將介紹中國最早的文字 - 甲骨文。據說在一八九九年的北京城內,中國學者王懿榮在中藥裡發現了距今三千多年前刻有漢字的甲骨,成為現時所知最早的漢字。在漢字產生前,中國先民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但是,語言不能傳到外地,也無法留存後世。先民們於是利用圖畫來幫助記憶及傳遞信息,當圖畫的線條日益簡化,並能表示一定的意義和發音時,就成為圖畫文字。是次展覽將展出難得一見的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紀)的五牛茲用卜骨刻辭、王其泌(毖)卜骨刻辭及納西文《東巴經》。
「密碼的破解」將介紹漢字如何形成。傳統的漢字構造方法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及轉注。從造字法的演變可看出漢字的發展趨向是由單獨到合體,由象形到象徵,由表形、表意、表音到音意兼用,它是形、音、義兼備的文字。此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東漢人許慎(公元五十八至一四七年)所撰的《說文解字》(印刷本),對漢字的造字方法進行了總結。
「字體的演變」將分析漢字在外觀上的轉變。由筆劃細緻、字形大小有變的甲骨文到筆劃粗壯、大小比較勻稱兼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至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均會介紹。商晚期(約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二世紀)的東莞鄧氏舊藏甲骨、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至前四七六年)的鄧伯吉射盤,西周(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七七一年)的史牆盤、清末的八股文等均為這部分的重點展品。
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模式將在「漢字的書寫」中介紹。商代(約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一世紀)的漢字,主要刻寫在甲骨上;西周至春秋戰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二二一年)以來,文字是被刻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寫在石、玉之上;從戰國(公元前四七五至前二二一年)起,中國大量使用絲織品又稱「縑帛」、竹簡、木牘作為書寫材料。當造紙術發明之後,紙便代替了竹、木簡,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書寫材料。重點展品有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該批盟書多達五千餘件,形狀各異,多書寫在玉、石片上。
書法是借助書寫文字來陶冶性靈、抒發情感的藝術。「書寫的藝術」將介紹書法如何融於神、形於線和富有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它為何能成為深受中國和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重點展品包括: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左宗棠篆書八言聯立軸、康有為行書立軸進士(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七年)、于右任草書詩(一八七九至一九六四年)等。
公元一○五年,東漢的蔡倫總結了前人的造紙技術,造出了可以寫字的紙張。「漢字的貢獻」闡述造紙術發明後,隨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世界書寫材料的變革,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這部分的重點展品有晉(公元二六五至四二○年)的對書俑及十九世紀的《觀音救苦真經》木刻印版。
第七部分「漢字文化的影響」說明漢字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對於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以及境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此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刻有漢滿文字的一系列清代錢幣。
「漢字的改革和簡化」闡明漢字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字。此部分會介紹歷代出現的各種字體,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等如何體現漢字的簡化進程。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後,提倡使用簡體字及表音漢字,到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後,逐漸形成簡體字運動。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先後制定漢語拼音、推廣普通話及簡化漢字的改革。此部分的重點展品有一九四一年的復興常識教科書初小第三冊。
最後一部分「信息時代的漢字」,說明在電腦問世的二十世紀中葉,世界迅速進入信息處理電腦化的時代。電腦的出現和普及,使漢字的學習和使用變得更加容易,只須操作鍵盤和滑鼠,便能「書寫」出各種漂亮的漢字。在網絡上,高速傳播多種漢字信息,為世界的文明和進步貢獻力量。這部分的重點展品有一九八○年代的安子介寫字機及一九八八年的手提電腦。
為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於地下演講廳將舉行專題講座,包括:於十月二十八日舉行、以「漢字‧六書‧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講座,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雄溪博士主講;十二月三十日舉行以「中國文字趣談」為主題的講座,由資深傳媒人劉天賜主講;各講座均於下午三時至五時舉行,並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此外,於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間還會舉行「故事時間」活動及工作坊,歡迎市民參加。查詢各項活動的詳情,請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
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