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漁業的興衰

2008-02-17 11:25 pm
請講出香港漁業的興衰的歷史

回答 (2)

2008-02-18 12:10 am
✔ 最佳答案
1842年開埠前,生活在本區的住民既有從事農耕的陸上居民;亦有從事漁業的漁民。由於早期的香港漁民多居住在艇上,故又被稱之為「水上人」。但近三十年,香港急劇發展,沿岸大事填海,很多漁民都遷上陸地居住,加上工商業發展吸引了不少漁民在岸上工作,他們舊有的生活方式已逐漸消失。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香港水域的大小漁船多是帆船,以風力推動。
依作業方式,這些漁船可分為四類︰
拖網作業漁船一包括索罟拖,蝦九拖。
圍網作業漁船一包括罟棚艇,罟仔艇。
刺網作業漁船一包括網艇,鶴佬舢舨。
延繩作業漁船一包括中釣艇。
1948年開始引進機動魚船,漸漸取代以風力推動的漁船。

海是本港主要的原產品之一。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在一九九九年,海魚捕獲量和養殖量估計分別為127780公噸和5810公噸,總值達17億元。扣除在香港以外地方卸貨和出售的漁獲後,供本地食用的漁獲約有 62930公噸,相當於香港海鮮消耗量的 36%。

香港約有5170艘漁船,其中舢舨和非機動漁船佔2300艘,有 12900 名本港漁民和6300名內地過港漁工在這些漁船上作業。主要的捕魚方法是拖網,漁獲量佔年內卸下的海魚量67 %,重量達 85 610公噸。

香港的水產養殖包括內陸塘魚養殖、海魚養殖及蠔隻養殖。一九九九年,水產養殖業的產量達5807公噸,價值達 1.41億元,佔漁業總生產量的 4 %,及漁業總生產值的 8 %。

內陸塘魚養殖業
內陸淡水魚養殖業集中在新界西北部。魚塘有淡水及半鹹淡水兩種,並成為濕地系統的一部分。隨著新界地區日漸都市化,魚塘面積逐漸縮減。

在一九九九年,本地內陸魚塘所佔面積約1094公頃,生產4500公噸淡水魚,價值達 0. 72億元。這些魚塘中,約有 99%從事混養(即大頭、魚、鯉魚及鯇魚連同福壽魚或烏頭類一併養殖 ) 。餘下 1 %的魚塘是單養肉食性魚類,即只養殖生魚、盲鰽或塘虱。大多數魚苗及幼魚是從內地、泰國或台灣輸入,有些生魚及塘虱則是本地繁殖的。傳統上,魚苗會在初春放養,大部分飼養品種會在 8至12個月內長至可售賣的體積。

海魚養殖
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簽發海魚養殖牌照。目前約有1454名海魚養殖業人士在26個指定的海魚養殖區作業,佔海域總面積達 209公頃。大多數領有牌照的養魚場面積細少,以家庭作業方式經營。一九九九年,海魚養殖業供應的活海魚達 1250公噸,價值6600萬元,供應本地活海魚需求量約 5%。

海魚養殖通常在不當風的沿岸地區進行,以懸於浮排的網箱養殖海魚,自魚苗或幼魚養至可供售賣之體積,普遍養殖的品種包括絲、芝麻斑、火 點、紅鮪、紅魚、魚仲和黃臘。魚苗主要從內地、泰國、菲律賓或印尼輸入。

傳統上,養殖的海魚均以雜魚餵飼;近年來,愈來愈多海魚養殖戶改用濕式或乾式粒料。這些飼料比雜 魚更營養豐富,亦減少餵飼造成的污染。

為 了 減 少 紅 潮 對 海 魚 養 殖 的 影 響,漁農自然護理署已 改 善 紅 潮 的 警 報 系 統 , 由 肉 眼 監 察 紅 潮 改 為 積 極 監 察 浮 游 植 物 , 在 紅 潮 形 成 前 預 先 加 以 防 範 。

香港漁業早於香港開埠之前便已出現,到現時在香港的本地產業中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捕捉魚類及水產業均為香港提供一個穩定的活魚供應。香港31%消耗的海鮮便是由香港的漁民捕捉,而6%的新鮮魚類則是由香港的魚類養殖場生產。

香港的漁業曾經歷過光輝時代,開埠之初,漁業是經濟活動支柱之一,養活不少港人。但到今天,漁船只剩下四千多艘,其中不少是細小的舢舨,香港漁民有能力從事遠洋捕魚的如鳳毛麟角,而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生計日漸艱辛,漁獲日漸減少,再加上魚的體積越來越縮水,漁獲多是一些「魚毛」及「蝦毛」。最令漁民百上加斤的是燃油價格不斷上升,導致成本增加,可說是前景不妙。

為 了 促 進 香 港 漁 業 持 續 發 展 , 以 及 存 護 香 港 水 域 的 漁 業 資 源 , 漁 農 自 然 護 理 署 繼 續 實 行 多 項 漁 業 管 理 和 存 護 措 施 , 以 及 加 強 執 行 《 漁 業 保 護 條 例 》 , 打 擊 破 壞 性 捕 魚 活 動 。 為 解 決 本 港 傳 統 漁 場 漁 業 資 源 下 降 的 問 題 , 並 協 助 漁 民 到 更 遠 的 水 域 捕 魚 , 該 署 委 託 顧 問 研 究 發 展 遠 洋 漁 業 是 否 可 行 。 研 究 已 經 完 成 , 結 果 可 供 有 意 從 事 遠 洋 漁 業 的 漁 民 參 考 。 該 署 會 繼 續 通 過 技 術 支 援 、 聯 絡 服 務 及 信 貸 安 排 , 協 助 漁 民 發 展 遠 洋 漁 業 。

此 外 , 該 署 又 分 兩 期 實 施 放 置 人 工 魚 礁 計 劃 , 以 增 加 漁 業 資 源 和 加 強 存 護 海 洋 環 境 。 第 一 期 計 劃 在 海 下 灣 和 印 洲 塘 海 岸 公 園 投 置 共 9 670 平 方 米 人 工 魚 礁 , 於 一 九 九 九 年 完 成 , 效 果 令 人 鼓 舞 : 在 魚 礁 區 覓 食 、 棲 息 、 產 卵 和 繁 育 的 魚 類 逾 200 種 , 當 中 不 乏 星 斑 和 青 衣 等 高 價 魚 類 。 第 二 期 計 劃 在 牛 尾 海 和 大 灘 海 投 置 26 160 平 方 米 人 工 魚 礁 , 已 於 二 零 零 一 年 九 月 展 開 , 預 計 於 二 零 零 三 年 年 中 完 成 。 該 署 會 繼 續 監 察 二 零 零 一 年 在 海 下 灣 和 印 洲 塘 海 岸 公 園 人 工 魚 礁 區 投 放 魚 苗 的 試 驗 結 果 , 以 評 估 投 放 魚 苗 對 增 加 漁 業 資 源 的 成 效 。

內 地 漁 業 管 理 當 局 繼 續 於 六 月 一 日 至 八 月 一 日 在 南 海 實 施 休 漁 期 限 制 , 以 存 護 漁 業 資 源 。 除 了 使 用 刺 網 、 延 繩 釣 、 手 釣 和 浸 籠 方 法 捕 魚 外 , 休 漁 期 內 所 有 捕 魚 作 業 一 律 禁 止 。 本 港 約 有 1 400 艘 漁 船 受 影 響 , 政 府 會 繼 續 通 過 向 受 影 響 的 漁 民 提 供 低 息 貸 款 、 支 援 服 務 及 在 職 訓 練 , 協 助 他 們 度 過 休 漁 期 。

為 了 促 進 本 港 水 產 養 殖 業 的 持 續 發 展 , 漁 農 自 然 護 理 署 進 行 適 應 發 展 研 究 , 並 為 養 魚 戶 提 供 技 術 支 援 服 務 。 該 署 推 行 魚 類 健 康 管 理 計 劃 , 協 助 養 魚 戶 減 少 因 魚 類 疾 病 而 蒙 受 損 失 。 按 照 這 項 計 劃 , 該 署 定 期 派 員 巡 視 海 魚 養 殖 區 , 教 導 養 魚 戶 如 何 預 防 和 偵 測 魚 類 疾 病 。 一 旦 爆 發 魚 類 疾 病 , 該 署 更 會 提 供 魚 類 疾 病 診 斷 服 務 。 此 外 , 該 署 又 舉 行 座 談 會 、 實 地 示 範 和 發 出 單 張 、 指 引 , 向 養 魚 戶 推 介 經 改 良 的 養 殖 技 術 和 良 好 管 理 方 法 。

傳 統 上 , 養 殖 場 均 以 雜 魚 餵 飼 海 魚 。 近 年 , 在 漁 農 自 然 護 理 署 推 動 下 , 有 更 多 海 魚 養 殖 戶 改 用 濕 式 或 乾 式 粒 料 。 這 些 飼 料 不 但 可 減 少 污 染 , 還 可 提 高 餵 飼 效 率 和 促 進 養 魚 的 健 康 。

該 署 致 力 尋 找 具 良 好 銷 售 潛 質 的 新 品 種 , 推 介 給 養 魚 戶 , 讓 他 們 在 養 殖 品 種 方 面 有 更 多 選 擇 。 例 如 老 鼠 斑 的 養 殖 試 驗 顯 示 , 該 品 種 在 網 箱 養 殖 情 況 下 生 長 速 度 良 好 。 該 署 現 正 進 一 步 研 究 該 品 種 在 香 港 寒 冬 時 的 存 活 率 。



參考資料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eco-activities/fish-hk.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6%BC%81%E6%A5%AD
http://www.liwahming.org.hk/article/article_20070718.htm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PDF/tk_tunnel4.pdf
http://www.yearbook.gov.hk/2002/chtml/c09-frame.htm
2008-02-17 11:39 pm
香港仔香港漁業研究站

香港漁業研究組於1952年10月成立,當時與香港大學動物系合作,由該系提供實驗室。到了1960年,香港漁業研究組移歸政府。

研究組初期包括兩個漁業研究站,分別位於香港仔和吉澳。香港仔站的主要功能,是從事關於魚類種群、商業海洋動物分析、開發漁場及漁業海洋學的研究工作,而吉澳站則研究沿岸養殖。


漁業研究船

從50年代開始,香港漁業研究站在不同時間裝備了5艘漁業研究船,它們分別是Olenka(漁業1號)、Yuen Ling(以助理漁業主任女兒的名字命名的漁業2號)、Alister Hardy(屬香港大學擁有,可能是以1953年訪港的牛津大學教授Alister Hardy的名字命名)、Cape St. Mary及Tai Shun。頭兩艘船主要從事漁業技術研究,其他的則負責開發漁場和從事海洋學研究。


船名
服務年期
長度
備註

Olenka
1953-60年代末期
10米
經改裝的木製漁船,22匹馬力

Alister Hardy
1953-1977
20米
鋼殼研究船,120匹馬力

Yuen Ling
1956-60年代末期
10米
木船,33匹馬力

Cape St. Mary(聖瑪利角)
1961-1981
35.1米
240噸的拖網船(尾拖網船)

Tai Shun(大信)
1980-1984
39.3米
565噸的尾拖網船


 

收集魚類及分類學研究

收集魚類標本的目的是提供充足和能代表捕魚區內魚類的標本供參考。這是任何漁業研究計劃不可或缺的一環。大多數魚類標本都是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進行漁業調查時收集,少許則是取自本地魚市場或由魚商、市民或學術機構提供。



收集工作從1952年開始,到了1957年,R.L.Bolin博士倡議大量收集,從此收集魚類標本的工作發展迅速,並於70年代中期達到高。

香港第一本海魚手冊在1968年出版,名為Marine Fishes of Hong Kong Part I。該書共介紹71個具高度商業價值的魚類品種。

自70年代中期至今,分類學研究及魚類標本的收藏,協助解決了部門內和社會上有關辨別魚類的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12 01:26: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7000051KK022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