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位一体 (拉丁语:trinitas)或称三位一神或三一神或圣三一,一般指基督教的上帝,即圣父、圣子、圣灵(天主教称呼圣灵为圣神,东正教和新教都称呼为圣灵)为同一本体(本性)、三个不同的位格,三位格为同一本质。通俗地说,仅有独一的上帝;圣天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天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天父。[1]详细阐述有关三位一体这个信条的教义被称为三一论。
历史显示,此教义是从公元3至4世纪开始逐渐发展。经过一连串的辩论和大公会议后,最终得以确立为正统的教义。三位一体的核心思想,曾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大会(第一次大公会议)及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会(第二次大公会议)里通过。这个词语及其清晰的教义阐述从没有在《圣经》出现。从《圣经》记载内,耶稣及使徒没有反对申命记6:4的话:“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2]
支持三位一体的根据,其中有:
* 福音书记载关于耶稣基督受浸时,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天父在天上对他说话。天父、圣子、圣灵唯一一次同时向世人显现。
* 《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指出,耶稣基督就是道、是圣子、是上帝。
现今,大部分基督教教会已接纳此为传统教义之一。而三位一体虽广泛被视为与基督教有关,但不少古代宗教都存在三位一体的神祇。一些不信三位一体的人士认为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从其他宗教借用的最佳例子。对于这一现象,历史上不断有一些基督教派否定此教义,有的更公开宣传三位一体是错误的主张。现今,有少数基督教教派支持“一位格论”,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位格,而否定三一论。[3]
传统教会把圣灵降临期第一主日定为三一主日,纪念上帝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
历史:
没有三位一体的观念,因为他们不用本质和位格这类哲学字词来讨论上帝。一世纪的基督徒的确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上帝,也是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受洗。随后发展出来的三位一体教义,是第一世纪的基督徒完全没有的理论。
拉丁语翻译:外围:父不是子,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父;内部: 父是上帝,子是上帝,圣灵是上帝
拉丁语翻译:外围:父不是子,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父;内部: 父是上帝,子是上帝,圣灵是上帝
最先使用“三位一体”这个哲学用词的,是拉丁教父特土良(公元125年-230年)。[4]他用“本体”(质,essence)来说明神性及神性所包括的一切。父、子、圣神同有一相同的本质,只是互相的关系不同。他用的是拉丁文Trinitas,意为“三而一”。[5]后来,这词一直被教会采用。
早期的基督教教父所支持的三位一体,与现在的传统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是不同的。正如《基督教教义史》(伯克富著,赵中辉译,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出版)指出:“虽是如此,特土良的三一观仍是不太正确,因为他认为三位格中有等次之分。”特土良认为:“父是全部的本质,子是部份的本质,因为子乃是从父演展出来。”特土良并没有完全脱出子是低于父的观点。[6]特土良之所以被认为是重要的教父,因为他乃是第一个开始讨论本质与位格概念的人;后来在《尼西亚信经》制订时,所用的概念竟与他早一百多年所说的相合。“三位一体”的用词是从特土良开始的,但特土良并没有发展出后来的三位平等的三位一体教义。
从公元2-5世纪,基督教的教父们根据《圣经》,再结合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学说),建立出一套属于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即早期的神学)。[7]《教义史》指出:“在第二、第三世纪中,有人将古希腊哲学与福音的真理混合起来,形成了一派神学,即所谓亚历山大派的神学。”(《教义史》 陆、亚历山大的教父)这时期的著名教父有俄利根,他是用“永远生出”来解说父与子关系的第一人。“俄利根说“道”(指圣子)有自己的位格,也与父同永,乃是由于父神永恒的旨意而生。”俄利根提出的“与父同永”,使三位一体教义有了一个神学基础。虽然如此,俄利根仍认为“子是小于父的”。“俄利根不单是认为子在世时是次于圣父,就是在本质上看来也是次于圣父的。他有时又称子为第二位神。”总括来说,早期护教士和教父(包括亚流)都是认为圣子(即子)与圣父(即天父)不是平等的,圣子在某一方面小于圣父。
教父亚他那修与亚流(及其支持者阿利乌派)有一个主要分歧,“亚他那修觉得,若以基督为受造者,即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神联合。”“会议中阿利乌派拒绝“永远生出”的概念,而亚他那修却坚称此点。亚利乌派说,圣子是从无中被创造出来的,而亚他那修则主张,他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亚利乌派主张,圣子与圣父并非是同质的,而亚他那修坚称,他是与父同质的。”
在罗马帝国统治者君士坦丁大帝穿针引线之下,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后世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在公元325年召开了。会议讨论的是“同质”和俄利根的“同永”这两个问题。结果,亚利乌派被判为异端。在此,教会第一次公认耶稣和天父上帝是同一本质,是同等的,井通过了《尼西亚信经》。由于这个结论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武力胁迫下促成的,所以《教义史》上指出:“会议的决定并没有止息争端,只是成为争端的开始。”没多久以后,不论君士坦丁大帝抑或多数东方教会的主教们,竟都拒绝尼西亚公会议采纳的《尼西亚信经》。[8]
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其实只讨论了圣子和圣父同质的问题,而圣灵的正统性在《尼西亚信经》是没有提及的。关于圣神的地位,《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三)》指出:“凯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Basilio,330-379)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学思考,写了一部《论天主神圣》(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书,他在着作中指出,圣灵与圣父和圣子是同性同等的。”[9]及至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大公会议在重新修订《尼西亚信经》时上加上了圣灵的描述。
经过特土良和亚他那修的多年发展,最后由奥古斯丁确立为教会的神学信仰。加上在大公会议中的确定,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传统教义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改革家加尔文进一步说明三位一体的教义,故此这也是新教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现代,传统基督教均恪守三位一体为传统的重要教义。
现按照正统神学的观点,三位一体是有限的人类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例如在章力生的《系统神学》(卷贰-三位一体论)中说:“上帝三位一体的奥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测;在人的有限经验上,没有类似的事,可作比拟;因此一切比拟的想法,都不能达成愿望。在中古时代,乃视为一个奥秘;在十八世纪,乃视为一种无意义和不合理的教义。即使到现在,三位一体论仍不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在人的经验和理解上,不能有一个完全恰当的比拟,更不能积极阐发其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