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相同地方****急急急

2008-02-17 9:12 am
*****急急急我想要''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相同地方'''********急急急急

回答 (4)

2008-02-18 12:38 am
✔ 最佳答案
《三國志》,是由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史書。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政權,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他在西晉政權中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陳壽為晉代官員,故尊魏為正統,為政治服務。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隻有〈傳〉,沒有紀。劉備則記入《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記述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混亂時期開始,直到西晉統一三國為止,也就是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全書共分為3部分,65卷: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陳壽著《三國志》一書,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三國志》在當時是私人撰述,陳壽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魏志·倭人傳》係根據王沈《魏書》和魚豢《魏略》的資料寫成,記載由中國前往日本這個「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今使譯所通三十國」的路線,日本女王名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又載女王國的結構、物產、法制,日本人的服飾、髮式、婚姻、喪葬習俗等,全文總字數不過兩千字,卻是現存對於古代日本的情況最早的紀錄,是研究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但也有人責難陳壽,因其父有憾於諸葛亮,「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所以說他「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然而諸葛亮乏軍事才能,在今日看來確是卓識。唐朝房玄齡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至於《三國志》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粉飾,則屬事實,備受批評。《三國志》沒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是個缺失。


東漢以來,受經學簡化風氣的影響,史學領域中也出現了崇尚簡約的潮流。在這個背景下,產生了內容簡略的《三國志》。陳壽治學嚴謹,收集來的材料凡是覺得可疑的,寧肯不用。陳壽死後百餘年,三國史料大量出現。《三國志》內容精潔,三書很少重複,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採為味」,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三國志》原書多出三倍(有學者認為注文並未超過正文)。宋文帝驚歎為「不朽」之業。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所描寫《赤壁之戰》乃是綜合陳壽《三國志》中各


有關人物傳記和裴注所引的史料編撰而成。
近人盧弼彙集歷代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註釋、版本校勘和考證,並將盧本人的註釋和按語統一編纂為《三國志集解》。


『魏書』東夷引線有「魏志向倭傳聞」和通稱被做的部分,在那裡邪馬台國的記述被看。像隻魏設置著本紀一樣地,把三國裡面魏作為正統。可是,魏作為正統的內容相似的書『魏書』等魏單獨的標題年,蜀漢和吳沒受到獨立下面一般對待。同時,中國的南一半以外沒支配的對待了東晉的正史『晉書』,北早上的諸國家全部作為「載手記」(地方的霸者的傳)對待,還是也沒受到獨立下面一般對待。獨立使之做,共計三國的記述作為『三國志向』的地方有正式文本的特徵。據說同時,也三國作為各自『魏國志向』『蜀國志向』『吳國志向』,即使獨立下面書被對待。


再者,『蜀書』的『季漢輔臣贊』。季漢以老小的漢這個意義,指向蜀漢。由於蜀漢出色的得了人物(例外螞蟻)稱的東西,作為本文的補充被使用。據說同時,不僅僅是那個,作為蜀漢的遺臣的陳壽的已故國表彰的心情呈現在『季漢輔臣贊』收錄上。


現存的寫書,5世紀由於裴松之(在為稱)由於被施給了訂正·註釋的東西,有紹興書和紹熙本。紹興書,由於在南宋的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時筆寫被做了的東西,紹熙本,在紹熙年間(1190年~1194年)時筆寫被做了的說話。


陳壽為了在記述三國志向時,排除了民間傳說等不正統的史料,三國志向非常簡潔的?出自容。在那裡,南北早上時代的宋的文帝命令裴松之製作注的事,裴松之與元嘉六年(西曆429年)上表一起提出了製作了的注。裴松之的注的特徵,被認為是訓詁的注的言詞的意義和讀,說明典故等的注是很少,收錄了陳壽的觸re沒有的異說和詳細的事實關係的點。來自已經被失掉了的書的引用也是多,貴重的史料。同時,作為話有趣,不過,被可信性欠缺的逸話數也大量地收錄,說評書的題材也能收割。由於陳壽編著的時間距三國很近,《三國志》被認為是比較真實地記錄了三國歷史的書。後來羅貫中編撰的小說《三國演義》便以此書為藍本。但同時應該注意小說演義與正史記述的不同,這使得人們對一些三國人物的印象和評價產生差異。


以有招呼稱作並不是隻指由於『正史『三國志』在因為作為作為從以後這樣的說評書等發展做(製作)了的通俗小說的『三國演義』在日本「三國志」流通,又作家吉川英治演義寫了的小說『三國志』過分有名了,日本的三國志愛好家之間,三國演義和那個基於的文學作品有的在『演義』,歷史書(有的在正史三國志)』(詢問,正史王朝正式認定了的歷史書的事,三國志,史記和漢書等也正史)分開為基礎。關於這個經度和緯度的詳細,想被參照三國志的報道。
但,被稱作本來、『三國志』是由於陳壽的『三國志』招呼在、『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日本被稱作為三國志演義在中國被稱呼為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是誤用。

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2008-02-18 3:24 am
* 張翼德:正史的張飛字益德,並非演義裡的翼德。

*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 名兵器:名兵器如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為虛構,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鞭打督郵。

*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
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里。

* 陳宮捉放曹:陳宮在191年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只有十一路地方軍參與董卓討伐戰

* 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為孫堅所殺,而且被梟首。

* 三英戰呂布:虛構劇情,呂布被孫堅擊退。

* 連環計:《三國志》尚未記戴貂蟬之名,但呂布確與董卓侍婢有染。

* 貂蟬: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文學作品中的貂蟬,乃是宋、金、元民間藝人、戲劇家、小說家創造出來的。

* 孫堅之死:不是在攻城時死去,是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 關羽與女性:傳曹操與劉備聯軍圍呂布於下邳,關羽曾求曹操賜呂布手下秦宜祿之妻給他。

* 劉皇叔劉備:三國演義為了顯示劉備的地位, 把他塑造為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 而為劉備編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譜, 排一排劉備就變成了皇叔, 而這個稱號正是劉備用來對抗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史實上, 劉勝的兒子劉貞, 因為沒有按朝廷的規定獻納酎金, 而失去侯爵資格, 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 早已家世式微, 族譜不明。
* 徐州誅車冑:劉備所為。

*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非有「土山約三事」。

*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

* 誅文醜: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

*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而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 並非被于吉嚇死。

*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

* 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沒留下任何計策。

* 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

*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 火燒博望: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 長板坡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 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麋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

*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 舌戰群儒:雖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但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出使,一為節使,二為遊說。

*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游說周瑜不成。
*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佔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 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絕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根本沒有這 兩句,純係後人偽託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 華容道:劉備確實曾發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 赤壁之戰:火燒曹船發生在烏林。

*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 關羽戰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之一,並沒有男歡女愛的色彩,也沒有後來的孫夫人投江。

*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 周瑜心胸狹窄:史書雖記載了周瑜對同仁恢廓理智的作風,但周瑜也數度暗地裡陰算劉備。

*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逝。但周瑜一次密謀危害劉備時,曾為諸葛亮看穿。

* 周瑜之死: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

* 弔周瑜:弔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 馬超起兵在先, 令到馬騰遇害。

* 割鬚棄袍:戰況確實很激烈,曹操也有敗仗。敗走時軍心潰散、諸將皆惶懼,十分落魄;但官史無戴割鬚棄袍。

* 許褚裸衣戰馬超:沒有記載,馬超甚至被許褚瞪得不敢動。

*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余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 計奪天蕩山:純粹虛構。

* 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五虎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稱之蜀之五虎。

*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胡班可能指蜀將吳班。

* 關羽單刀會:魯肅、關羽的一場官式會宴,魯肅令東吳諸將手持單刀,往赴關羽所設的宴會。

*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是一般的軍醫操刀。

*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趁水勢挾水軍引兵大破名將于禁,擒斬龐德並率軍急攻。

* 關羽麥城拒降:歷史上並未記戴明確拒降,而江表傳有關羽以偽降謀突圍之機的記戴。

* 關羽及關平之死:並非潘璋, 而是他的部將馬忠。
*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 七十二疑塚:曹操葬在高陵。

*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裡只出現兩次名字。

*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 關索:只出現於野史中。

*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盛年亡故亦稱「早夭」(如周瑜、郭嘉等)。張遵官至尚書,隨諸葛瞻到綿竹與鄧艾作戰戰死。

*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 白帝托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況雷同。

*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所謂八陣是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及蛇蟠陣, 每個陣形都由三十二隊士兵所組成。 晉朝干寶的《晉記》以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亦有記載。但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 《後出師表》:多認為是後人偽託,並非諸葛亮所作。

*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

*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眾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中國歷史上並沒有空城計的記載,但在日本的三方原之戰中曾上演真實的空城計。

*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 諸葛亮用兵: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

* 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大破魏軍於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
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陜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谷,一說葫蘆谷,疑為鹵城的渾稱

* 七星燈續命:南北朝之奇門遁甲,史傳為孔明所創。歷史上亦有孔明亦精通《周易》、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漢將 軍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相爭失敗、兵敗被殺。

*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 把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 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 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參考: my knowledge
2008-02-17 10:11 pm
樓上咪亂講!雖然演義有不少失實之處,但不代表它完全虛構!
不過要指出真確比找虛構之處難得多。

若樓主是為了功課,在下建議寫「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不同地方」。
參考: 正史《三國志》及個人見解
2008-02-17 7:09 pm
沒有~...........


收錄日期: 2021-04-14 20:04: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7000051KK003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