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澳門文化遺產的計劃!
圖片參考:
http://hk.yimg.com/i/icon/16/26.gif
文化遺產
圖片參考:
http://hk.yimg.com/i/icon/16/10.gif
主條目:澳門歷史城區
由於澳門在近代中國與外國聯繫中的重要地位,蘊藏了豐富的文化遺產。2005年7月15日,22座建築及8個廣場、前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70]。另外,富有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亦被收錄在《澳門文物名錄》內。澳門旅遊局與文化局曾於2006年定為「2006澳門世界遺產年」,並合辦多項文化及促銷活動,藉以吸引各地遊客[71]。
在2007年11月底,因為松山燈塔的景觀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澳門政府發出黃牌警告。
地方特色
圖片參考:
http://hk.yimg.com/i/icon/16/10.gif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8/Avenida_de_Almeida_Ribeiro.jpg/180px-Avenida_de_Almeida_Ribeiro.jpg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新馬路)的街道名牌
澳門的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的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本。[72]其藍色和白色的主調,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稱,成為了澳門的地方特色之一。在葡萄牙管治時期,街道名牌的葡文名稱一般佔了名牌四分之三的面積,中文則佔四分之一。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後,便把街道名牌的設計修改,中葡文街名各佔名牌面積的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而街道的中文名稱也由原來的直書改為橫書。目前民政總署正逐步更換澳門的街道名牌,其中離島區的街道名牌已全部採用新的設計,澳門區舊有的街道名牌設計也正逐漸減少。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2/Portuguese_road.jpg/200px-Portuguese_road.jpg
澳門特色碎石路
澳門有不少名字冗長的街道名稱,在華語地區來說十分罕見。這些街名大多以葡萄牙軍官政要,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然後以粵語音譯出來。[73]比較多人認識的有: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官方名稱或作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等。另外有一些主要街道的原名很冗長,大家習慣另取較易記的名字甚至使大眾忘記原名。如俗稱新馬路的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俗稱荷蘭園正街或荷蘭園大馬路的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俗稱提督馬路的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俗稱澳氹大橋的嘉樂庇總督大橋等。也有一些以街名的諧音而衍生的謔稱,例如把沙嘉都喇賈罷麗街稱作「沙煲罌罉街」,巴素打爾古街作「巴素打你屁股街」或「揸把掃把打你屁股街」,阿豐素街作「阿公掃街」(引伸「阿婆執垃圾」)等。
早期澳門的街道以原色碎石舖砌,罅隙較大。在1990年代澳葡政府重金在葡萄牙請來技師,在議事亭前地舖砌黑白相間的碎石,使之成為行人專用區。後來範圍不斷擴大,甚至在媽閣廟前地都舖上碎石。惟後期舖設的碎石造工不佳,大雨過後碎石脫落有礙觀瞻,且易絆倒行人。另外在市政當局在舊城區也舖設石板街。
每天早上,澳門的街頭可見到一些手持可發出「叮叮」聲響的敲擊銅器和手推車的人士行走,向居民收買廢鐵或其他欲棄置的大型傢具。一般居民通常稱從事這類行業的人士為「叮叮佬」,更曾一度被視為澳門的其中一種「傳統行業」。據政府新聞局發行的《澳門雜誌》報道,目前僅剩餘一名「叮叮佬」仍然繼續從事此行業。[來源請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E%B3%E9%96%80&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