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幅調變,也可簡稱為調幅,AM(Amplitude Modulation),指在調變端使一個較高頻的信號的幅度變化與調變信號成一定的函數關係,在解調端進行反調變的調變方式。
實際上所謂的函數關係一般是指正比的關係。這種調變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調變和解調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個二極體和一個電容器即可,當然最大的缺點是失真比較大,同時對干擾比較敏感,相對來說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技術。不過古老的技術並不說明應用不廣泛,目前仍然在很多領域應用,如收音機及航空無線電。同時調幅也有一些改進的技術,如單邊帶調變(Single Side Band, SSB,又稱單旁波帶)、殘邊帶調變(Vestigial Side Band, VSB),以及調幅的變種如目前在行動通訊廣泛使用的多幅度數字調變等。
示意圖 一個簡單的振幅調變示意圖如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6/6f/Amplitude_modulation.png
振幅調變的訊號No.4就是(No.1+No.2)*No.3得來。
通用範例 考慮一個調變訊號 m(t),它可能包含所有情況。調變過後的數學式寫出來如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f/8/2/f82d1b00cf5e43534f0d037529cfc3a8.png
。 或者用複數型式: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d/4/b/d4b689e20c5cd61fb62a1406ffe71b91.png
作傅利葉轉換: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d/c/1/dc161e49d18e74f367689e41bb4691fb.png
, δ(x) 是 Dirac delta function — 在x上的單位脈衝 —大寫字母函數代表傅利葉轉換。
傅利葉轉換後有兩個成份:一個在正頻率(centered on + ωc),一個在負頻率(centered on − ωc)。雖然現實生活上沒有負頻率,但是數學上得出負頻率是沒有錯誤的,在這裡是必須考慮負頻率的—否則有一邊的旁帶會不見。
調頻(frequency modulation,縮寫:FM)是一種以載波的瞬時頻率變化來表示信息的調製方式。(與此相對應的調幅方式是透過載波幅度的變化來表示信息,而其頻率卻保持不變。)在模擬應用中,載波的頻率跟隨輸入信號的幅度直接成等比例變化。在數字應用領域,載波的頻率則根據數據序列的值作離散跳變,即所謂的頻率鍵控。
調頻技術通常運用在甚高頻段VHF無線電上的高保真無線電音樂和語音的傳送。普通的(模擬)電視的音頻信號也是透過調頻方式傳遞。窄帶形式的調頻廣播(N-FM)限於商業上的聲音通訊和業餘無線電領域,廣播中使用的調頻技術則一般稱為寬頻調頻(W-FM)。
調頻技術還用於大多數的模擬VCR,包括家庭視頻系統VHS,用於記錄視頻信號的亮度(黑和白)信息,不過是在中頻段使用。調頻是用於錄取視頻磁帶時唯一不造成大的信號走樣的調製技術,因為視頻信息的所包含的頻譜範圍很廣,從幾個赫茲到幾十兆赫,同均衡器工作時很難將雜訊信息保持在-60分貝以下。調頻方式也使磁帶處於飽和狀態,起到降噪的作用,同時接收端的調頻捕獲效應基本消除了透印和前回聲等現象。如果在信號上加上一個連續的pilot-tone,就像在V2000以及許多Hi-band 格式上作的那樣,機械jitter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從而有助於timebase correction。
調頻技術還應用在音頻的合成上,即所謂的調頻合成,在早期的數字合成器上應用很普遍,併成為幾代個人電腦音效卡的標準特徽。